【扮靚籽】惡補約會禮儀 扮暖男裝女神

【扮靚籽】惡補約會禮儀 扮暖男裝女神

【扮靚籽:男女之間】
提起禮儀,記者除了想到那些比背記生字還要難記的刀叉,最怕就是如何保持那唇妝及眼妝。今天訪問法國一星名廚Olivier Elzer、禮儀學校創辦人何佩嶸(Sara Jane Ho)和蘇頌輝(Desmond),分享餐桌禮儀及男女相處之道。只是記者疑惑後天努力的改造性,一個平日會挖鼻屎的港女或是沉迷打機的毒男,氣質能否變成像英國王妃凱蒂和威廉王子般優雅?「只要經過60天努力練習,甚麼氣質也能煉成。」Sara說。不過,現在距離聖誕節只有4天,惟有盡力惡補,祈求上天保佑!

跟Sara初次見面,又長又曲的黑髮,身穿一條貼身的連身裙,與英國王妃凱蒂的氣質有九成相似。Sara小時候在家便要跟從母親學習禮儀,「家裏常宴客,我自小便學習刀叉的擺法等等。」甚至到日本餐廳用膳,母親吩咐她跟廚師打招呼,「媽媽說:『在日本,我們不稱呼他是Mr.Sato,而是Sato san。Sato san女兒跟你同年,你邀請她的女兒來港作客吧!』」Sara說從母親身上所學的禮儀,不只是社交、刀叉用法,而是如何令人跟你相處舒服。記者問:「有人說你像母親嗎?」她回答:「對!我樣貌似爸爸,但人人都說我的氣質活像我的母親。」在Sara 21歲時,母親已因癌症過世,「但我慶幸在我21歲前母親仍在,讓我學懂禮儀。」因為禮儀,讓母親的影子活在她的舉手投足間。

Sara,80後,美國喬治城大學英國文學及政治學學士、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本來從事慈善工作,因工作需要到瑞士國際禮儀學院修讀,戴安娜王妃亦曾在此修讀禮儀。後到北京開設中國第一間精修禮儀學校「瑞雅禮儀」,獲福布斯選為2013年「亞洲最受矚目的女性」,亦是過往最年輕的得獎者。她憶述:「在瑞士時,某天跟禮儀學院的上海廚師閒聊,他建議我在中國開設禮儀學校。你難以想像,就連非洲都有禮儀學校,中國卻沒有。」於是,她成為開荒牛。人人都說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內地人愛吐痰,卻教這群「爛民」。她說:「吐痰的人不注重禮貌,不會來學禮儀。我的學生不是專業人士,就是名流新貴,他們從昆明等四方八面來到北京,為的就是學習禮儀。」

今個聖誕節,
為免大出洋相,學好禮儀啦!

男士有風度 不代表女方有公主病

記者從前總覺得男女之間的禮儀,過於假惺惺,向來抱着「男人做到的,女人都能做。」的宗旨做人,討厭女士要求男方開車門、拉椅子等禮儀。友人說:「因為香港男生缺乏風度,常罵港女有公主病,令香港女生故作女強人,討厭男生這些行為。」Sara便說:「男女地位漸趨平等,美國盛行女性主義,若男生替女生開門,或會被女方指摘,但歐洲卻忠於這個禮儀的傳統,這無疑會令男士無所適從。」不過,她有個建議給港男:「做,總好過不做,女方必定加分,記在腦中。」這一點,中西禮儀培訓中心創辦人蘇頌輝都十分同意,他說:「男方顯示對女方的關懷和照顧,不代表女方有公主病。」

暖男與風度如何區分,記者可以舉例:在韓國某一高級餐廳,曾看見一位男士,手指用紗布包紮,仍辛勞地替女朋友切豬扒,明明在痛,仍不忘舉目向對方示意:「我行的。」重點是,女方比面前那碟豬扒更豬扒。Desmond即說:「這是不應該。我絕對不會這樣做。成人應有能力切一件扒,若發現對方有困難,可以詢問對方,但絕不能伸手過去幫忙分切。這太難看了!」

何佩嶸Sara Jane Ho
獲得瑞士國際禮儀學院專業文憑,在北京和上海開設精修禮儀學校「瑞雅禮儀」。

蘇頌輝Desmond So
本為金融才俊,現於明珠台主持生活節目《DolceVita》,開辦「中西禮儀培訓中心」。

女神必讀!化解約會尷尬位

.若男方硬灌酒,如何推卻?
Sara:我在吃中藥。

.若在高級餐廳用膳,發現男方看不懂英文菜式餐牌,如何讓他下台?
Sara:應故作自己不認識。主動邀請服務員,問:「我們想吃豬手,請問是餐牌中那道菜?」故作大家一起求問。

女士如何進食保持唇妝?

Do's
每口食物份量要小,直接放入口中,不會沾到嘴唇。

Dont's
不要在餐桌上補唇妝。

抹嘴小技

首先,將餐巾摺半,開口向內。

翻出裏面一小角。

抹一抹兩邊嘴角便可,不要把唇妝全都抹掉。

暖男注意!女方走光要執生

.若發現女生走光要怎樣?
Desmond:先判斷對方是否故意。若對方平日舉止較粗魯,不介意走光就別理會。另外,若對方不小心走光或露出底褲邊,不妨說:「你後面好似有啲問題。」

.女方不慎露出bra帶呢?
Desmond:我通常會跟她說撥一撥肩上的頭髮,女士們或會自然發現bra帶露出來了。

.若女方眼線液溶掉,要提她嗎?
Desmond:男士先要斷定對方妝容是溶掉,而非流行的煙熏眼妝,若不能確定,最好別出聲。或跟對方說:「你眼角有少許問題,可以到洗手間整理一下。」
Sara:男方不妨傾向女方,幫忙整理。將尷尬的事情,變作拉近雙方的橋樑。

場地:CHEF STAGE de Eddy Chu
尖沙嘴亞士厘道17-19號19樓

法名廚講禮儀:阿媽教落要食晒

法國人的餐桌禮儀,與對味道的執着有關。女士們最怕吃蟹、龍蝦等食物,不准用手吃,又容易出洋相。法國米芝蓮大廚Olivier Elzer設計菜式時都會考慮到客人能否吃得優雅,「但更重要是法國菜重視味道的層次。」提起餐桌禮儀,Olivier說現在很尊重國家這個傳統,但記者問其兒時學習禮儀生活,還未問完,他搶先答道:「實在太煩了。」母親對其餐桌上禮儀管教份外嚴格。他憶述:「小時候,即使在家裏吃飯,都要坐得端莊,必要穿上一件恤衫,掛上餐巾,認認真真地吃。」某次剛從泳池上來,穿着泳褲坐在餐桌前,就被母親趕走。然而,法國人對餐桌禮儀執着,雖然一代不如一代,越變寬鬆,但其講究的精神不變。

再難食 也不應批評

「在母親身上,我學到對食物和人的尊重,對味道抱着開放的態度。」他憶述,其母經常帶他外出用膳。有一次,媽媽跟他說:「這個是牛油果,你要好好記住它的味道。」Olivier說:「母親教導我不能批評食物難吃,要知道這道菜背後有很多人付出努力。你可以說不喜歡,作為廚師的我,可再因應客人的口味再推介其他食物。」記者慚愧了,有時候誤吃菜中一片薑,就忍不住露出難吃的神色,立刻吐出來。記者問:「若有時候吃到難吃的味道,怎樣訓練自己喜怒不形於色?」他說:「若對食物持開放態度,就不會這樣。要滿足香港人口味不容易,因為香港人通常帶有自己期望來吃。」這是一位法國大廚在香港遇到的難題。他解釋:「因為法國不同地區的菜色風格很不同,即使不同地區的葡萄味道亦不一,我們都習慣嘗試不同風味。」就算遇上不合口味的食物,他亦會竭盡所能吃光,這是其母從小對Olivier的管教。「還記得小時候多盼望母親每天都煮的晚餐都是薯條,因為無論她做甚麼菜,都要求我們吃光。某一晚母親打算飯後在家裏看電影,但我還未有吃完,她便關上廚房的燈,我一人在暗黑的廚房中呆望那碗食物,聽到他們在客廳裏哈哈大笑。」雖然Oilvier從不硬要客人吃光他的菜,但十個港女九個都故作雞仔肚,吃幾件燒賣就喊飽,認真頭痕。

烤荷蘭肉眼牛扒配紅酒燴紅葱$525(200克)
應邊切邊吃,而非把整件牛扒分切好才吃,這在餐桌禮儀中是不容許的。

Olivier Elzer

.2007年獲著名法國飲食指南Gault Millau選為全國22位最優秀年輕廚師之一。
.曾帶領文華酒店Pierre奪得米芝蓮二星,其後於置地 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當總廚期間更奪三星。
.現為米芝蓮一星餐廳Seasons by Olivier E.總廚。

刀叉暗號

網站Huffost.com曾引用美國禮儀專家Mindy Lockard意見,表示刀叉語言有不同擺法,最常見的擺法如下:

可上第二道菜

未吃完

太棒了

已吃完

不合我口味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鄧鴻欣、伍慶泉
編輯:黃仲兒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