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句說話,道出了傳統民主派(或可以說是民主黨)的悲哀。一句是黃碧雲議員的「我咪點咗人數囉」,另一句是劉慧卿議員的「你哋唔想聽就算」。這兩句說話,發人深省。
在立法會就《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即網絡23條的審議中,激進派議員用點人數、提出修訂、不斷發言、點人數後不進入議事廳等不同方法拖延審議進行拉布,其他非激進民主派議員也紛紛加入疑似拉布行列。有些議員被傳媒及反網絡23條人士問及「會否參與拉布」時,不直接回應之餘,以「積極發言」及點人數作擋箭牌,嘗試澄清他們也有份拖延會議,其中包括民主黨的黃碧雲,當她在反網絡23條集會中被群眾要求拉布時,她的回應是「我咪點咗人數囉」。看來對她來說,有份點人數,就等於有份拉布。
然後,蔣麗芸出現了,竟然點人數了,一點驚醒夢中人。蔣麗芸以「要召回泛民議員」為由,在審議期間要求點人數。如果根據有份點人數的非拉布議員的邏輯,點人數就是變相拉布,那看來蔣麗芸也是他們的同路人了。
態度曖昧為人詬病
由何時開始,會「積極發言」和「獻出第一次」點人數,就等於拉布?支持就支持,不支持就不支持,為何議員不能光明正大表明參與/不參與拉布?最為人詬病的不是他們抱持甚麼立場,而是曖昧不清的態度。不論是怎麼樣的選民,也會希望支持立場清晰而不是搖擺不定的政治人物,而大多數的民主派議員,一面不承認他們參與拉布,另一面卻以「我們已變相拉布」為自己護航。
而立法會外的反網絡23條集會,同樣精采。立法會會議結束後,有部份議員,包括參與及不參與拉布的議員,都主動到立會外集會發言。而沒有參與拉布的議員,一到達集會現場,就會被集會人士包圍要求拉布。而民主黨的劉慧卿,在被集會人士要求拉布後,扔下一句「你哋唔想聽就算」就黑口黑面離去。
多接觸群眾本是好事,但議員明知道集會人士的訴求是要泛民拉布,而他們以「非拉布派」而不打算改變立場的姿態到現場,會引起群眾不滿應是意料中事。群眾要求也期望議員進行議會抗爭,是因為若是不拉布,網絡23條就會在被建制派壟斷的議會中輕易通過。而部份泛民議員不受歡迎也不只是因為這次審議,也因為種種「往績」及歷史:與中聯辦進行密室談判、支持政改方案、向親共粉絲揮手,以及在參與網台節目期間,因不滿被批評就拿起手袋離開錄音室。
知道自己在甚麼群體中受歡迎、甚麼群體中不受歡迎,是作為政治人物基本的自知之明。主動去到集會現場,不回應群眾訴求,引起群眾不滿後發脾氣走人,這不是一位理應代表民意的地區直選立法會議員應有的態度。政治立場難言有沒有對錯之分,但當你抱着對拉布模糊不清的回應,就應該知道真正清楚網絡23條的禍害,明確反對條例的人,是不會因此而滿意。因為只投反對票,根本沒可能擋住這抹煞二次創作、直播打機、cosplay同人的惡法。
態度從來也決定高度。看過無數反面教材,我們大概會感嘆,為何能真正代表我們的議員是那麼的少。這或許就是代議政制的悲哀,也造就了直接社會行動的必要。
周庭
學民思潮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