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想寫的「舊書店風景」其實有兩幅,只不過一幅是虛擬的,而另一幅是不知道還能支撐多久的真實。
先看這第一幅,近半年以來深切地愛上了一部日劇,當然也是據小說改編的——《彼布利亞古書堂事件記事簿》。唯恐一下子看完,便只得小心翼翼地一晚看一點。很欽佩這書的作者能無中生有地寫出這樣一部以舊書店為主角的作品,更欽佩劇集的編劇和導演能把字面上的虛無落實到人間場景中來,重建了一家本來並不存在的古書堂。這部日劇一定不會有什麼轟動效應,因為只拍了一季便偃旗息鼓再無後續了。因為愛書之輩也日漸稀少的緣故吧,因而亦更顯得這十來集片子的可貴。主人公自然是淡雅得幾乎沒有煙火氣的女店主,她的唯一生活似乎便是舊書:讀,整理,收購,出售,回憶,發現。最厲害也是最動人的是能極精準地發掘出一本舊書的前世今生,尤其是上一任主人不為人知的隱秘,如此說來她不食人間煙火的背後竟又是深諳浮生世態了,是以出世的心情來做這入世的事業。我當然歎恨怎麼自己遇不上這麼一位店主,且不說能交上朋友,即便是買賣的主顧也好啊,不過自然也明瞭這不過是無謂的癡想,尤其是屏除絲竹漸入中年的無謂的癡想,然而能有這個因緣想想笑笑再歎一口氣也還不錯吧。
女店家常常藉由舊書裏的印記,題字,展開推理和想像,我也喜歡買舊書尤其是書裏有前任主人閱讀痕跡的舊書,雖然不能和她一樣每每能解讀出一段或傷心或惆悵或圓滿或缺憾的往事,然而看着也許相隔千山萬壑的不知姓名不明由來的人的題記,也是感傷而溫暖的體驗。因了這個緣故我從網路上舊書店搶回來一本《靖節先生集》,一半因為愛淵明的詩,一半因為紙頁間群蟻排衙的批註按語,映襯出黃卷青燈的寂寞而充實。這樣的陶詩注本幾年間先後買得了三種,擺在一起,也是可喜之至。
說到日本的舊書店,近來有似乎尚在京都念書的一位作家蘇枕書寫就的《京都古書店風景》剛由中華書局出版,這便是我所說的不知道還能支撐多久的真實。由於作者不是浮光掠影地巡閱這一眾舊書店,因而沒有遊客的獵奇心。只見她讀書作文的餘暇,帶着閒散蕭疏的心情,慢慢一家家拜訪過來,是訪書,更是訪人。通體文字沉靜,淡雅,悠遊徜徉之際又略略點染得一些人生的無常之感,可算是近年來我讀過最好的訪書記歷,坊間這類「書話」其實不少,然而多講沙裏揀金之偶獲珍本,或是漫遊各地的買書紀錄,也許有些史料價值,卻多少忽略了文字本身的蘊藉與性靈,談書的文章若失之枯槁質木,終是有幾分遺憾的事,蘇枕書的這一本,卻遠超同儕,她的筆端,訪書得書似不是重點,記錄眾多舊書店的現狀也不是重點,儘管這兩者她已做得足夠好,我以為作者更愛端詳留連書店中的自己以及書店主人的氣息與靈魂,這背後的情之所鍾方是最動人的所在。
這個大時代高速發展如野馬脫韁般失去控制,而愛舊書的人總不免慢上好幾個拍子,由舊書舊人舊事搭建的玄虛世界裏,眼看着當下的現實起高樓,宴賓客,人來人往忙忙擾擾,細細玩味,帶點唏噓,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