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生請坐,見哪裏不舒服?」
「醫生,我可能要花你一點時間。」
「沒關係,請講。」
「是咁的,散亂空中千片雪,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
「……」(滴汗)
白居易這一代詩人創作的詠病詩,堪稱人類史上最浪漫的病歷紀錄。在白居易40歲以後的作品,便曾多次出現描述他本人眼疾的詩句,如「病眼昏似夜,衰鬢颯如秋」、「夜昏乍似燈將滅,朝闇長疑鏡未磨」、「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大窠羅綺看才辨,小字文書見便愁」,可見他人到中年視力開始下降,而且對閱讀細小字體感到困難。
同時,白居易亦有眼花(Floaters,俗稱飛蚊症)和眼痛的症狀─「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鬢雪」、「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散亂空中千片雪,不是春天亦見花」、「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眼花眼痛可以是嚴重眼疾的徵兆,好像視網膜脫落、急性青光眼等,然而,白居易發病廿載仍未失去視力─「年顏老少與君同,眼未全昏耳未聾」(《贈夢得》,作於65歲),證明他患的是良性而非青光眼等足以在短時間內致盲的眼疾。
以白居易的發病年紀及症狀推斷,他或許是得了散光或老花,兩者皆能引致視覺模糊、眼睛疲勞痠痛、及與玻璃體退化有關的飛蚊症。不過,白氏其他詩作卻另透端倪,暗示他患的實為白內障─「案上謾鋪龍樹論,盒中虛撚決明丸,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篦試刮看。」白居易服了各種方劑也無助改善視力,便寄望於一種叫「金篦」的外科療法,即古時用作治療白內障的金針撥障術。據講該技巧從印度傳入,近似現代的晶體摘除手術,可惜當年缺乏光學技術及人工植入晶體,大大限制了金針撥障的治療效果,最終,白氏亦只好以一句「金篦石水用無功」作結。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