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梁振英視房屋政策為施政「重中之重」,但政府昨公佈最新的未來10年公私營總房屋供應目標,由去年48萬個單位減至46萬,當中資助房屋單位供應「縮皮」,由原本10年提供9萬個減至8萬個;另私樓單位預測也減少1萬至18萬伙。長策會前成員批評,本港樓市正向下調,政府減少私樓及居屋供應預測是變相托市。
記者:譚靜雯
政府去年12月公佈自1998年以來首份長遠房屋策略報告,為未來10年房屋政策訂下框架,當局其後每年會因市場、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因素調整及修訂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
事隔一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昨公佈最新總房屋供應目標,推算2016/17至2025/26年度的10年,公私營房屋總供應目標為46萬單位,較去年目標少2萬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則維持在6比4,當中28萬為公營房屋,包括8萬居屋及其他資助房屋;私樓目標則由去年19萬伙減至18萬。
張承認本港房屋供應供求失衡,樓價、租金高企,但強調新目標是按統計處今年9月的結果推算,因應未來10年住戶數目淨增長較之前少,及空置單位增加而作出修訂。未來10年政府要建28萬公屋及資助房屋單位,張承認目前未能覓到足夠土地,仍欠2.5萬單位的土地,更要假設該批土地能順利完成規劃程序,即意味仍有變數。
當局舉例房委會原定在大窩口道第一及二期建800個公屋單位,因分區計劃大綱圖被司法覆核,地基工程中止招標,建屋計劃亦暫擱置。但張強調,調整未來10年房屋供應目標與土地供應無關,否認是沒足夠土地供應才減少房屋供應目標。
長策會前成員斥變相托市
城大建築科技學系高級講師潘永祥質疑政府因覓地困難而降低房屋供應目標。前長策會成員王坤也稱,近期居屋預售錄得超額認購,但政府竟減少資助房屋供應目標,難以說服公眾。他又認為,減少居屋供應相信與土地不足有關,「搵唔到地起屋咪調低個數」。
王續稱,本港樓市正向下調,政府減少私樓及居屋供應預測是變相托市,「政府減少(單位)供應自然起到托市作用,好似街市嘅菜少咗都會賣貴咗,𠵱家樓價跌緊,減少供應,個市咪唔會跌得咁勁」」。
政府去年宣佈預留275億元設立房屋儲備金,計及利息儲備金現已達290億元。為配合未來10年建屋目標,政府昨宣佈再注資約450億元,令儲備金高達7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