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娛覽王】今日是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的31周年紀念,奠定香港要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近來不時有人在「想當年」,懷念舊時的美好,其實在回歸前一年,娛樂事業發展蓬勃,四大天王叱咤樂壇、女歌手聲色俱備、電影業暢旺,連公仔箱的劇集收視都不時創新高,娛樂圈正處高峯。可惜這些風光日子都已成往事,娛圈是不是因為回歸而逐步衰落?不知道,但肯定的是一個巿場的退色與其內容單一化以至電視台獨大脫不了關係。
撰文:李森
【樂壇篇】學友:娛圈停滯不前
還記得回歸之前的香港樂壇,最賣得的唱片是張學友的《不老的傳說》,有5白金的銷量,即是賣碟25萬張,對於如今的唱片業來說是天文數字!當時大家都會留在電視機前等候《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四大天王爭獎,那時候男歌手紅遍全亞洲,女歌手同樣個個獨當一面,鄭秀文、王菲、彭羚、陳慧琳、梁詠琪是最佳女歌手最後五強,如今其中一個肯亮相頒獎禮已令賽事變得金光燦爛,再講當年的樂壇新人王是謝霆鋒,這個陣容恐怕是如今的樂壇望塵莫及。
頒獎禮欠認受性
那些年都是美好的,張學友早前接受訪問,也慨嘆樂壇變成一池死水有很多客觀環境因素:「差乜?差好多嘢,當時好多客觀環境原因,周圍冇咁多競爭,的而且確係當時我哋又做得好係事實。相對𠵱家其他(地方)又進步好多,加上我哋娛樂圈都算係停滯不前,除咗創作能力,大家要努力啲,加強表演能力,無論唱歌或者表演又好,都要努力。」對於頒獎禮沒有說服力,學友更是一語中的:「頒獎典禮令人信服同注意係好重要,大家好多時候都覺得冇乜所謂,唔係好重要,呢個先係問題。點樣令佢更重要,呢個先係一啲傳媒機構去諗吓,歌手都要檢討吓係咪可以再好啲。」
97年最受歡迎男歌星郭富城,同樣認為香港樂壇走下坡跟生態改變有關:「𠵱家唱片公司好現實,蝕錢只能cut資源,歌手靠自己宣傳,我哋以前係充滿機遇嘅年代,𠵱家嘅歌手比以前辛苦好多。當年喺樂壇競爭環境得到獎項,某程度係鼓勵。」
【電影篇】古天樂:有題材造就紅星
97年回歸之前一年,共有84部港產片上映,當時港片種類繁多,動作、鬼片、藝術應有盡有,其中古天樂更憑《陰陽路》闖入影壇,他認為當時的科技沒有今天般發達,令電影可以維持得長久些,他說:「嗰時大家上網習慣唔普及,電影嘅傳播速度會比𠵱家慢,同時令每套電影維持嘅時間比較耐,相對票房都高啲。不過八、九十年代嘅電影圈的確好發達,有好多新鮮嘅題材,亦造就好多紅星誕生。」
郭子健:拍港片係情意結
現在的戲院商成本高,電影上映的首星期就定生死,沒有過往慢熱靠口碑的情況,古仔說:「唔止港產片,我唔會用合唔合拍片去做比較,最緊要係有好嘅題材。其實做電影唔止淨係集中一個市場,只不過亞洲電影自然會係亞洲人留意多啲。」
曾執導純港片、合拍片和內地片的導演郭子健接受電話訪問時明言純港片未必可以支持製作成本,更指無內地資金就拍不到大製作,今年最賣座的港產片《5個小孩的校長》票房亦不過4,000多萬,他說:「最慘呢類情懷港片,大陸唔買、香港人又唔睇,不過嚟緊我會拍純港片,係情意結。」
【電視篇】羅嘉良:嗰時係好熱鬧
97年代電視圈仍然百花齊放,亞視尚未是中央第九台,TVB仍然夠膽試夠膽創新。亞視那個年代爭取雙位數收視不是夢,《肥貓正傳》的鄭則士結局收視達20點,當年兩台鬥得激烈,觀眾追劇追到氣咳。10多年過去,亞視如今只剩下無限loop的舊劇,而無綫實力小生花旦相繼離開,劇集水準每下愈況,更叫人懷念那些年電視撈飯的熱鬧日子。
轉戰內地發展
嘉良當年憑《難兄難弟》封首屆無綫視帝,他坦言辛苦但很開心:「當時好熱鬧,電視台一開起碼8部劇以上,雖然比較辛苦,但大家士氣都好高昂,拍得好開心。老中青演員都喺度,每個演員實力風格唔同,小生花旦好多。97年同鎮宇拍《難兄難弟》真係拍得好開心,一路拍一路笑,最回味,又快靚正。」
此情此景已不復再?嘉良說:「可以咁講,𠵱家冇以前咁多演員、咁多角色,或者咁多好劇本。」但如今港劇明顯被內地劇和韓劇遠遠拋離,受歡迎程度似乎大不如前,對此嘉良說:「我覺得係年代問題,資訊越發達,觀眾選擇就越多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