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說,他影響美國外交安全;英國和以色列說,禁止他入境;拳王阿里反對他,然後美國選民說:我支持他!
他就是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之一,特朗普。
他明明犯下了千夫所指的政治大忌,要求驅趕所有穆斯林入境,違反了道德高地上的原則:平等、理性、友善、大愛。
你以為他應該死無全屍,對不起,美國選民給了他百分之二十四的黨內支持率,甚至在禁止穆斯林言論後,民調更升高百分之六。
特朗普並不是第一天反穆斯林,準確點說,他不是第一天排外了。他曾經建議所有穆斯林實行登記制度,又指所有墨西哥人都是罪犯和強姦犯。
這些言論背後都是「排外」,維護美國本土人民利益,當然,他口中的美國人,也是很狹隘的美國本土出生的,能講英語的美國人。因為他曾建議,所有在美國的人都要講英文,不許說自己的母語,也就是對移民的歧視。
但這些政治不正確的言行,卻深受美國部份選民的胃口,因為在任何地方,排外永遠有市場。排外的意思,便是維護自己人的利益。當仇恨充斥、利益受損時,社會便出現排外情緒,大家都會把責任怪罪在外人身上。
我想起香港情況也十分相似,反蝗、光復、踢喼,本土派也是因為這樣借勢而起。
然而,衝動的情緒可以維持多久?法國在巴黎恐襲後舉行的地方選舉,高舉民族主義、排外反移民的極右政黨「國民陣線」,首輪投票得到40%高支持度,大家一度以為法國選民在恐襲威脅下選擇了仇恨;但第二輪投票,法國選民又回過神來,「國民陣線」,大敗,支持度由40%跌至28%。
因為排外是飲鴆止渴,從此便活在獵巫、尋找敵人的情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