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過份依賴進口抗生素食品來襲點算好?

香港過份依賴進口
抗生素食品來襲點算好?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最近聯同國際消費者聯會發信予以下9間大型連鎖食店:麥當勞、肯德基、Subway、吉野家、大家樂、大快活、美心MX、太興及翠華餐廳,查詢其採購及使用抗生素食品的政策,促請這些機構制定有時限的行動計劃,分階段取消採購抗生素食品。
香港理工大學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不時會在香港、深圳及廣東的街市及超市,採購豬肉、牛肉、雞肉及蝦作樣本,檢測內含細菌對不同抗生素的抗藥性。有份進行研究的中心助理教授邱家琪表示,現今的養殖場,除了使用抗生素為動物治病,更會持續把它混入飼料中,用來預防疾病及促進生長。結果,動物體內的細菌長期處於有抗生素的環境,慢慢產生抗藥性,甚至變成超級細菌。人類在接觸這些動物,處理或進食其未經煮熟的生肉,都有可能感染到。她又指,由於情況很普遍,「所以其實抗藥性細菌很難說有哪一種肉類是比較沒有的」。

中心副總監梁嘉聲補充,若果農場在動物身上持續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愈演愈烈,抗藥性細菌只會愈變愈惡,人類未必能及時研發新一代的抗生素抵抗,「好難講會否導致無藥可醫」。

現時不少國家的農場採用工業化、高產量的模式,「食物知情權」成員謝業輝表示,那些養殖動物的場所不但悶熱、擠迫,衛生情況更十分惡劣,遍地排泄物,令動物很容易生病。於是,農夫就把混入了抗生素的飼料,天天餵給牠們吃,有病醫病,無病就防病。「如果突然唔用抗生素或者少用抗生素,但唔改善呢種環境,根本就嘥氣」。他說,以丹麥為例,農場除了不再將抗生素混入每天的飼料,更會同時擴大動物的活動空間。

這樣看來,似乎要源頭監管農場及生產商,才能有效制止在動物身上持續濫用抗生素的情況。但梁嘉聲指,香港百分之九十的食品都依靠進口,自家製的農場食品很少,「香港喺呢方面係會被動好多」。

謝業輝也認同要全面監管及追蹤進口食品的來源、有沒有違法情況,的確很困難。現時,香港的肉類主要由內地及美國入口,兩地使用抗生素的比例都相當高,「美國全國8成嘅抗生素都用喺農場動物,內地公佈嘅數據就係全國52%,但我相信應該唔止」。

那豈不是要香港人硬啃了?謝業輝覺得關鍵是消費者有多在意這件事,「如果知道抗生素係一個問題,我們就要用自己銀包攞出嚟嘅錢去投票,抗拒呢啲產品」。

不過,有業界人士指,若果不用含抗生素的飼料,肉類的價錢可能會貴三至四成。謝業輝則認為當中涉及的健康、環境及社會成本,絕對不能忽視,「唔去將呢啲成本擺落價格體現,其實只係將個問題堆去將來,呢啲成本就算我哋呢一代人唔駛還,下一代人都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