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自由主義理念的朋友,經常遇到同一個質疑:「沒有政府,誰會去負擔公共建設?」
好,就由政府去修橋補路吧!在理想國烏托邦,政府基建的使用率永遠是恰到好處,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可是在現實世界,若然是政府不計工本地去興建,很多時的結果就是做出使用率偏低的大白象工程,浪費資本。相反,就是使用者太多,過份擠擁,政府又要出手干預。說到底,這個世界不可能盡善盡美,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減少不完美帶來的負擔。
最近政府提出要在中環及鄰近區域先試先行電子道路收費,希望藉收費來將交通分流。不過,政策由原意到設計到結果,當中有極多干擾的因素,過份簡化地相信收費便能減少交通流量,不是太天真,便是太理想主義。
第一個問題,就是收費的水平。太少,不能見效。太多,偷雞摸狗之輩便大有可為。昨天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上面,已經有人民代言人要求「搵食車」的豁免權。假如政府在政治壓力下,給予「搵食車」特權,有權有勢有錢的人只要將自己的座駕變成「搵食車」,問題便迎刃而解。假如獲取「搵食車」的門檻太低,結果人人都會爭取「搵食車」的特殊地位。結論是,假如這個先試先行的計劃要過這一關,差不多可以肯定,在執行上必須要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電子道路收費先試先行計劃,一定要所有車輛都收費,接下來的問題是,甚麼車在甚麼時候收多少費用。從一個中環人的身份,我可以大膽說,在這個社區,有兩種車佔據路面的情況最為嚴重。第一種,就是卸貨的運輸車,第二種就是接載權貴的「老闆車」。對於前者,電子道路收費等於增加營商成本,所以一定會惹來反對。至於後者,觸動到權貴的尊嚴,反對,更不在話下。我很好奇運房局局長會怎樣應對。
收入將如何使用?
站在一個自由市場支持者的立場,電子道路收費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議題。在一方面,政府說以類似市場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難道你可以說是離經叛道嗎?但另一方面,假如有人問你,為何讓這「肥到連襪也穿不下」的政府再添進賬,你要是支持,又情何以堪?
說到底,還是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要是收費,這筆橫財會怎樣使用?要是不收費,又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假如政府建議,在繁忙時間向道路使用者收費,然後將這筆收入補貼鐵路使用者,原則上這個概念有政治市場。不過,要考慮的因素是鐵路現在的負荷能力,是否已經到達某個樽頸水平。要是在上下班的繁忙時段,港鐵的網絡已經不勝負荷,無論怎樣分流其實也只是將問題轉移,於事無補。
明眼人一看便知,現今港鐵在繁忙時段其實早已超越了系統設計的飽和,換言之政府將路面交通轉移到鐵路,只是一廂情願。說到底,收費目的除了是在交通渠道上作出一定程度的引導,也是在時間上作出分流。假如政府提出將中區及附近地區在繁忙時間的電子道路收費,用作補貼清晨及中午前的非繁忙時段集體運輸工具收費,不但在政治上可以讓政府有更多籌碼,也可以有明顯的實際成效。
最後一個問題是電子道路收費的建議,怎樣回應政治壓力團體的聲音。說到底,這是一個政治弱勢的政府,這種牽一髮動全身的大動作,似乎只是學術討論多於實際計劃。結果會是怎樣,還看未來的歷史怎樣判斷。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