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南早不會令中國走出去(時事評論員 黃世澤) - 黃世澤

收購南早不會令中國走出去
(時事評論員 黃世澤) - 黃世澤

阿里巴巴與控制《南華早報》的嘉里集團終達成協議,以二十億港幣代價收購《南華早報》旗下所有媒體資產。最受公眾關注,當然是《南華早報》本身。
北京一直千方百計想控制《南早》,這不單因為《南早》是香港最老牌的英文報章如此簡單,更因為《南早》一直是西方觀察中國的其中一個窗口。《南早》如何報道中國,將影響西方對中國的觀感。北京插手《南早》,就是從中國新聞編採開始,先有林和立事件,令敢言的中國版主管林和立離職,之後就找來出身中國官方英文喉舌《中國日報》的王向偉擔任《南早》總編輯。而阿里巴巴收購《南早》,只不過完成北京收編《南早》的最後一段路。
對於嘉里集團而言,出售《南早》是一筆好交易,因為嘉里集團再不用要為前景不明的紙媒作出虧蝕預備,而當年藉《南早》收購無綫旗下電視企業(TVEI)而來的房地產資產,像電視城,以及現時《南早》編輯部大本營所在的禮頓道一號,亦可以有更好的用途。但對中國當局,以至想藉《南早》擴大在世界話語權的馬雲而言,這二十億投資是否值得,倒相當令人懷疑。

沒編採自主將失去價值

過往《南早》由於報道中國客觀中肯,不只西方人會看,懂英文的華人亦會看,而員工亦以自己任職《南早》為榮,當年持《南早》記者證,是有一份使命感和自豪感。但在林和立事件後,《南早》員工嘲諷自己淪為「新華早報」,還特意在內部編印了A3紙大的「新華早報」批評公司赤化的編採方針,此時,請問誰會繼續相信《南早》?
在互聯網發達的情況下,其他不懼中國當局壓力的西方傳媒,早取代了《南早》成為西方觀察中國的訊息來源。像近年派出大量懂中文記者採訪的英國《衛報》以及美國《紐約時報》,已經某程度上取代了《南早》的位置。而日本放送協會NHK,一系列關於中國的報道,就連中國人自己都認為做得好,其中2007年所播出的《激流中國》系列,至今仍是經典。而日本傳媒,不論被批評為偏向中國的《朝日新聞》,還是被批評為右派喉舌的《產經新聞》,他們報道中國新聞都比《南早》敢言客觀,《南早》己經失去了價值。
在《南早》交易公佈前,由於《南早》仍由馬來西亞資本控制,加上對中國新聞報道仍然偶有佳作,外界對《南早》仍有半絲的信賴。但阿里巴巴收購後,就算阿里巴巴如何保證《南早》的編採自主,誰會相信馬雲?而《南早》將由與中聯辦關係密切的人士接任總編輯,就更沒幾個人會相信《南早》日後的新聞質素。
中國肯定以為砸下千金買下英文傳媒,就可改變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但從《南早》勢將淪為《中國日報》第二的大勢來看,如果有西方資本在香港搞一份不畏北京權勢的英文網媒,已經可以取《南早》而代之,馬雲這二十億港幣花來幹甚麼?帶來甚麼價值?無論在政治角度,還是企業營運角度,都值得懷疑。

黃世澤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