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查歷史】
美國對上一次加息周期,追溯至2004年6月開始,聯邦基金利率從1厘起爬升,到2006年中,一共加息17次後上升至5.25厘。無獨有偶,當年加息之前,滙豐、恒生(011)的儲蓄存款利率亦同為0.001厘,最優惠利率為5厘,與滙恒現息率水平一樣。
上次結餘跌至44億始加息
當年美國展開6次合計加息1.5厘後,本港到05年3月,即滯後9個月,當本地銀行體系總結餘,持續流走逾300億元資金,至剩下44億元後,才觸發港銀首次加息(當中不計04年9月,滙豐先加0.125厘,後於當年11月還原減回原位),存貸各加0.25厘。
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在當年10月開始連續3次減息,量寬救市,到12月中,聯邦基金利率首次降到0至0.25厘的歷史低位。期間,滙豐維持儲蓄利率0.01厘不變,但該行最優惠利率,則在08年11月,首次「單頭」(減貸不減存)下降0.25厘,由5.25厘減至5厘;到2009年5月,滙豐突減儲蓄利率,由0.01厘降至0.001厘。
與對上一次美國加息周期時不同,04年金管局尚未實行雙邊兌換保證,即聯滙機制下,港滙為每美元兌7.8港元,當港元一直被沽至7.8時,便觸發金管局承接沽盤,資金流走。
但到05年,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推「任三招」,設聯滙強弱方兌換價(每美元兌7.75及7.85港元),港元跌至7.85時,才觸發資金流走。但自雙邊保證設立後,海外資金自08年第4季起,一直流入本港,港滙從未「掂」過7.85水平,觸發資金撤走大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