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另類港漫危機 網廿三趕絶邊緣同人

【文化籽】另類港漫危機 網廿三趕絶邊緣同人

【文化籽:籽談風月】
有一種創作,努力了許多年代,卻不為人所知,甚至會有怪獸家長誤解為色情漫畫,敬而遠之;但其實那是不同年代年輕人的實驗場,與港漫平行發展,初時只為延伸喜愛角色的想像而執筆,二次創作,只為那份獨自伏在桌子前趕稿的自悟。不知不覺,這種創作,也30年了──同人誌終於走到了「網絡23條」快將通過的隘口,是否能夠繼續分享,還看立法會吧。

最近《功夫港漫口述歷史》出版,寫港漫興衰,黃玉郎開腔支持修法,然而港漫不只有黃玉郎,其實還有一條平行線叫同人誌,也發展了30年。今天譯為戲仿的「parody」,也是同人誌率先提出。1991年出版的同人刊物《植林》,便特別介紹到parody:「Parody即模仿他人文體所作的遊戲詩文,有時略帶諷刺意味。」正是這一年,二次創作(二創)而非港漫式抄襲,在香港泛起漣漪。

日本同人誌創作空間大,尺度亦較高,圖為鶴龜二創「東方Project」的西行寺幽幽子 。

畫hehe講唯美 內容多見風月情事

簡單說,同人誌最初由一班漫畫同好帶起,八十年代有之友會、千年會,以會員制加放映會,聚集了一班年輕人,以原創日漫風格畫圖、寫文交流,時而在《漫畫週刊》等平台上發表作品。題材不一定是打交,反而多見風月男女情事,少年落筆寫紅塵,真箇別致出彩。早年的同人誌,純真題材好pure好true,全是原創;同人由一班老鬼心繫改革香港漫畫工業,到單純為角色之愛而創作,有過許多不同面貌。30年來,難以歸納,但不越界內容是共同特徵。
同人組織好玩,通病是易解散,學生出來社會工作便要面對現實,生活繁忙難創作,組織就會散。1987年,畫手雲蕾創立本港第一本少女同人刊物《彩筆》,上面提到的《植林》,便是《彩筆》停刊後,部份搞手再起的刊物。當然這問題,今天仍存在,畢竟至今也沒有很健全的所謂創意產業。九十年代中,有過因九七移民潮而引發的沉寂期,萬幸當年同人圈的新知舊雨尚在, 據1990年創辦自主漫畫協會的同人界老祖宗謝寶裕憶述,自1995年的少女同人組合「U.V.R.Z.」平地一聲雷彈出,cosplay、廣泛的同人活動、一條龍的製作方式正式引入,二次創作亦變得頻繁,到後來的《漫畫帝國》、麥花臣球場舉辦的「同人祭」會場,已有八成屬二次創作。同人進入百花齊放的年代,《Speed UP》等刊物、同人出身的本地遊戲軟體創作公司「火狗工房」,也是那年代創辦的。
1994年開始參與同人的「蝴蝶」說,在同人誌展銷會擺檔,只要嚴守不出兒童色情刊物即可,版權方面,大家深信二創跟抄襲完全不同,因為作品要擺脫原作者風格才算成功。那時候有很多厲害人物,「門小雷當年叫『小雷』,畫的二創《魔神英雄傳》,幼線改用粗線畫,很出名。」當年畫hehe,頂多暖男抱着kiss kiss,落筆唯美;cosplay方面,妲己少布一點,已看得男士心花怒放。

1999年的香港同人刊物《SPEED UP》,孫威軍畫的封面。

港少女創作的愛情同人誌,最早便是1987年的《彩筆》。

港日差異 版權淫審限制大

但同人一直有兩大難題,一是版權,到底書賣不賣錢呢?賺錢抑或收回成本?二便是淫審條例的問題。香港同人既源於日本,但日本同人的成人內容, 自2000年以後開始壯大,現時日本同人約佔六成都是十八禁內容,這些內容,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同人,碇司令凝視明日香跟綾波麗被凌辱的畫面,都曾經在香港報攤買得到,但港同人作家畫完,又是否出得街?兩地道德觀念不同,香港很少有這類內容。香艷的尺度,香港有自己一套,問題是,藝術創作沒有,日本不同題材陸續有自己的空間以及傳播範圍,情色與否也能大放異彩,二次創作甚至可與原著共生。香港呢?有人說,版權跟淫審,是兩大創作枷鎖。
2000年以後同人仍是《龍珠》、《拳皇》等等的年代。本地同人作者泉子在2003年開始二創《one-piece》,她說畫過一個故事,是把《one-piece》的角色捉入迪士尼打工巡遊,這類作品,會有版權隱憂。至於情色內容算不慍不火,那些年的hehe,她讀過最震撼的,已經是二創《拳皇》遊戲的《京都念慈菴》──男角草薙京跟八神的禁忌之戀。
同期喜愛二創《薄櫻鬼》的諾藍說,同人是幻想的互動,但一般市民大多不了解,認為很「無謂」。另外,喜歡男男愛情的女性──腐女,她們的BL創作(Boys' Love,指男性與同性之間的愛情)內容都比較含蓄。但有同人作者透露,近年有一些過界內容,如原作已帶色情意味的漫畫《監獄校園》的二創作品,或者男男半裸hehe易拉架放在同人誌展銷會場,結果遭疑似宗教團體的「道德塔利班」放蛇,一些同人作家索性衝出香港,在台灣、日本企穩發展,畫功獲國際肯定。

孕育知名創作人 需保留自由空間

情色二創、非情色二創,要禁止將它們與全世界分享,除非全面網禁,否則不會阻止得了,問題是本地年輕人的創作空間,應否予以保持?同人創作,今天與漫畫工業沒多大關係,部份同人作者也認為這只是興趣與分享的圈子,但有不少插畫師,其實來自同人圈,有設計師也玩過同人。創意指的不是「一個產業」,如果一個banker年輕時玩過同人,同人應該跟他玩過的LEGO一樣,有同等重要性。事實上也有同人作家以插畫師作為職業的,謝寶裕最近就替出版社manga classics繪畫漫畫版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的名作《傲慢與偏見》,火狗工房到今天仍有人稱為「香港type-moon」,堅持自家製作遊戲。
「淫審」未解,「版權」殺到,問同人未來,個個都說,直接copy的話,為何要浪費青春?同人實體書早有版權爭議,如若網上分享也架起無形之刃,圈子遲早土崩瓦解。港媽看電影《inside out》大讚精采,但請想想,女孩想像中的「乒乓」,正是我們人人都有過的二次創作,同人應該擁有把腦海中的乒乓畫出來分享的樂土,如果那架衝向夢想的粗糙泥車,原來要支付BMW版權,那就是一個大笑話了。

本地同人作者諾藍為遊戲《劍俠情緣》所畫的二次創作。

同為本地作者右貓的《魔奇少年》二次創作。

本地同人作者亦會以港漫為題材,圖為泉子的《古惑仔》二創插畫。

本地同人創作先鋒謝寶裕最近為出版社manga classics繪圖,畫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

謝寶裕說,現在很多同人誌內容也不獲豁免。林栢鈞攝

本地同人作者蝴蝶的《全職獵人》二次創作,略帶hehe意味。

鳴謝:謝寶裕、彭子傑、內木一郎、泉子、諾藍、月牙火介、森麻、蝴蝶、ANNO、蔡騏、右貓

撰文:童 傑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