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海外使用信用卡要收手續費,但原來碌卡時選擇以港幣結算,更需額外付一筆高昂費用。消委會提醒,一般在海外信用卡交易以當地貨幣入賬的手續費為0%至2.454%,但若碌卡以港幣入賬,因涉及動態貨幣轉換(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DCC),即將消費金額先兌換為港幣,當地服務公司會另收費3至5%服務費;即使用標榜海外簽賬不收手續費的信用卡,以DCC簽賬仍要支付信用卡組織1%手續費,令整筆手續費佔簽賬額高達4至6%,一萬元交易最多收600元。
消費者在海外以信用卡簽賬,手續費主要由發卡機構如銀行及信用卡組織如Visa、MasterCard徵收。消委會就本港21間銀行進行調查,發現海外簽賬總手續費差異大,最低不收手續費,有關卡類多是銀聯,最高的是花旗銀行美國運通卡,為簽賬額2.454%。
月結單不顯示DCC手續費
上述在外地以當地貨幣簽賬,消費者要到收取月結單才知到最終結算的港幣金額;部份外國商戶讓消費者選用港幣簽賬,可即時知道港元金額,但包括昂貴手續費。消委會解釋,以港幣簽賬當地會先進行DCC,當地公司會收額外費用,一般為簽賬額3%至5%。
消委會以在泰國消費一萬泰銖為例,用港幣入賬為三種支付方式中最貴(見表)。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稱,DDC收費只會顯示於簽賬收據中,月結單不會列明,若消費者不留意便不知多付了手續費。
黃建議監管當局應檢視和規管銀行等在廣告所用的字,以免誤導消費者,「唔係免海外簽賬手續費,因為仲有信用卡組織同DDC收費,要寫」。她又指選擇以當地貨幣入賬,一般都因手續費較少而較划算。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