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打工仔會帶燜燒杯上班自製午晚餐,希望節省飯錢。消委會表示,不宜將生肉或者海產直接加入燜燒杯,因燜燒杯只有保溫功能,不能加熱食物,生肉及海產或因未煮熟而變壞,進食後可能患病。
鹽份重易致生銹
消委會指燜燒杯有保溫及燜焗功能,可製湯、意粉或粥等,將食物燜入味。坊間不少食譜指可將未熟透肉類或海產直接放入杯內煮熟;但因燜燒杯不能加熱食物,放入生肉有可能煮不熟,未能殺死細菌。
消委會提醒市民應將生肉切成小件及先煮熟,海產、菇類、貝殼類及雞蛋也需先煮熟才放入杯內繼續燜焗入味。因使用燜燒杯時須加水,而部份食材如海帶及紫菜等遇水會膨脹,或致打不開燜燒杯。燜燒杯主要用不銹鋼製造,而食物中的鹽份易令不銹鋼生銹,故食物放入杯前不宜加鹽,應於進食前才加鹽。
不少人會用燜燒杯焗製龍眼或參茶,若焗製有關飲品給體弱或免疫系統有問題的人,應先將飲品加熱至煮沸並維持最少一分鐘才入杯。有食譜會教用燜燒杯製豆腐花,但含高蛋白質的豆製品易變壞,應先將食品加熱至冒煙才放入杯內。
消委會表示,選購燜燒杯時要留意容量,因食物儲存的熱能會散失到杯內剩餘空間,難以保溫;故若食物份量不多,不要購買太大的燜燒杯,建議製作一人份量用500毫升燜燒杯。
不少網友以燜燒杯煮生肉後,都聲稱肉看來已煮熟,但家庭醫生關嘉美表示,燜燒杯的熱度其實不足以將生肉煮熟,進食未煮熟的肉類可感染細菌、病毒甚至寄生蟲。燜燒杯可用於宜翻熱已煮熟的食物,如將隔夜湯或早上已煮好的食物,於中午翻熱食用。
■記者陳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