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逮捕587天後,維權律師浦志強一案昨終在北京開庭審理。公訴方根據浦的七條微博,對其控以「尋釁滋事罪」和「涉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兩項罪名。這一天,意料之中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迅速開動審查機器,關於浦的任何訊息都被迅速刪除,但仍擋不住網民以各種戲謔、嘲諷的文字遊戲來避開關鍵詞審查。
可笑且可怕的是,公訴方控訴浦志強的兩條罪名,僅僅基於浦志強曾經發佈的七條微博。這七條微博內容中,浦分別評論了人大代表申紀蘭、中共執政合法性、中央新疆政策、伊寧禁止穆斯林戴面紗等事件,雖然有些言語粗魯出位,但無論如何不至於北京中院控告的兩項罪名。
對維權組織殺雞儆猴
習近平上台以來,同時動用司法和行政手段來管控言論和意識形態,對網絡言論尤為嚴苛——最新修改的《刑法》,新增恐怖主義及網絡罪名等20條,被律師批評為無異於禁言禁書。然而,若此次浦志強因言入罪,這七條微博恐怕是表面,更深層的原因是,浦志強數年來為公民權力發聲、挑戰國家機器的訴訟歷史,一直是維權律師和記者的標竿,如今打壓浦志強,是對國內一直以憲法和公共輿論兩個武器來制衡政府的維權組織的殺雞儆猴。
作為天安門運動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浦志強一直站在當權者的對立面。即使做了律師,浦志強的辯護風格,亦極具咄咄逼人的道德正當性。2013年浦志強代理的唐慧案引發國內輿論呼籲廢除勞教制度的浪潮之時,《南方人物周刊》曾發表一篇人物特寫,對他的性格如此描述——「許多案件的公正解決得益於他強大氣場,有時案子半路就夭折了,遲夙生說,『也許是他太講政治,人家不想搞得太高調』。」這種愛講政治的性格,似乎注定了浦志強的今日。
多年來,一樁樁為弱者維權的辯護案件,為浦志強在大陸傳媒圈聚集了不少同道中人和影響力。如今浦案開審,社交媒體上起了一波又一波審查不盡的呼籲「等你歸來」。《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共號也發佈題為〈辯護〉的文章,以南韓電影《逆權大狀》影評的形式,隱喻似的點評了浦志強案──「電影的最後一幕,因為違反集會與示威法,宋佑碩作為犯罪嫌疑人站在了法庭上。全釜山的142名律師,有99名作為辯護人出席法庭。名字一個個念出來,人一個個站出來……這一幕,彷彿也發生在我們身邊」。
《逆權大狀》講述的是一位稅務律師如何在白色恐怖氛圍中,為被國安人員逮捕的民主運動學生辯護的故事。主人公宋佑碩,是以已故前總統盧武鉉為原型的。記者將浦志強與盧武鉉做比較,更是刺痛中國法治的自欺欺人之處。在為弱者辯護、對抗國家機器、呼籲個人自由和政制民主化這條路上,浦志強與盧武鉉是極為相似的;然而,身處不同的國家,二人的結局卻是有天差地別。
投身於南韓民主化浪潮的盧武鉉,為民主人士辯護而遭受打擊的同時聲望日累。南韓在1987年民主化成功實現普選,盧武鉉很快就踏入政壇,憑藉早年的抗爭聲譽成為政壇新秀,後在2002年更成為南韓總統。而浦志強呢?可以看得到的是,當局對民主化聲音置之不理,動輒以尋釁滋事、分裂國家等罪名打壓異議人士,浦志強一案能否公正審理,讓人無法樂觀。在權力碾壓法治的國度,人權律師被稱為「以肉身捍衞法治的第一批犧牲者」;然而,他們能否是「最終的勝利者」,卻取決於有多少民眾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