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生的,終歸都會發生。自11月中傳出,阿里巴巴有意收購南華早報傳媒(583)旗下《南華早報》後,中途雖出現反對及擔憂聲音,惟交易最後在上周五敲定。這份於清朝創立的香港英文報章,百多年來數次易手,首次(終於?)換上中國人當「老闆」。
很多分析文章擔心,阿里將「南早」「收編」,「南早」將變「紅早」,只會報道對內地有利新聞,更預言香港新聞自由空間將進一步壓縮。不過,大家不妨細想,將港媒「收編」及打壓新聞自由的工作,其實一直在進行(亦頗有成效),南早雖仍有一定影響力,但若果處理不好,將是炙手山芋,為甚麼一定要將其買下?
南早影響力固然不是首要考慮,賺錢與否更不是重點,買下南早主因,應是想控制南早資料室,一個有逾百年香港及中國近代史資料室,這對近年努力「編寫歷史」的中國,是必要的。
南早大股東郭鶴年早前接受採訪,指「對我來說,如果南華早報集團覺得是時候出售股權的話,也將是一個商業決定。」應該是真心話,因郭鶴年是馬來西亞商人。
密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