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勇跑地貌王」為社企「全城街馬」第2年營運畫上完美句號,儘管和很多創業者一樣,未能事事如意,但兩年下來,對創業初衷有所交代。要嚴格算「雙底線」(double bottom line)的話,社會正面影響(social impact)超標,商業模型尚未能收支平衡,依然需要在發展中探索。
兩年間,「街跑少年」計劃引領2,300名青少年跑過人生第一個10公里,建立自信;企業共舉辦7次別開生面、慈善共融的跑步嘉年華,吸引近3萬名跑手參加;更重要是建立了以心辦比賽的品牌,用「街馬」、「圖騰」、「街後」和「地貌王」4個系列鼓勵業界不斷創新突破。透過比賽平台,累計捐款支持「街跑少年」和社福界約600萬元:包括正生書院、融樂會、明愛向晴軒、勵行會、傷健共融網絡、長者安居協會、長春社、禧福會等機構。
在堅實成果背後,是無數的披荊斬棘和自我提升。在首年雙底線兩面告捷的鼓勵下,第2年企業銳意發展,將目標訂得很高。
雖然社會正面影響的指標圓滿達到,團隊卻被拉得太緊,部份執行未臻完美。10月的「圖騰跑」,有個別水站安排失當,縱然如何即時道歉、補救、善後,還是影響不少跑手。團隊「仆心仆命」是毋庸置疑,但是流程管理還是有進步空間。
躲在社企光環背後去推卸說「瑕不掩瑜」是不應該的,「不論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管「社會」還是「盈利」,企業的責任就是要把跑手體驗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次半次的成敗不足以論英雄,一年兩年的輝煌不能夠定未來。「風物長宜放眼量」,且看這個社企能否在啟迪青少年的同時,也建立在跑者中與別不同的價值。
2016年,企業要回歸初創期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將每一個比賽都當成有可能是最後的一個機會;在「街跑少年」計劃上也繼續重質量、追求創新、改變生命。能否跑出自我風格,創建出可持續的社會企業模型?
團隊抱着謙卑的心,與願意支持青年透過跑步提升生命(run to transform)的同道們,繼續一步一腳印去證明。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