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功課壓力令學童喘不過氣,更可能有礙精神健康。有團體調查學童餘暇生活,發現做功課時間及有補習的比例在12年均上升,其中小四至小六生補習比例高達68%,超越中學生;66%學童滿意餘暇生活。團體指學童整體精神健康分數高於警戒線,學生或出現負面情緒或自我評價低落。
教協、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和香港小童群益會進行第四次學童餘暇生活調查,去年9至12月在41間中小學各抽出一班,訪問1,016名小四至中五學童,但不包括小三學生及有關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問題。
精神健康分數超警戒線
調查發現學童最常進行的餘暇活動是玩電腦遊戲、上網和手機遊戲,佔近三成,運動只佔17%,學童在上課及放假日子每日分別花3.17及6.65小時使用電子裝置,最多人參與的校內及校外課餘活動為興趣班及補習,分別佔42%及38%。
調查又顯示學童每周參加課餘活動時間由2002年不足6小時增至去年7.6小時,每日功課時間增至2.26小時,補習學童比例更增至近54%,其中有補習的小四至小六生更多達68%,但補習時間則下跌,料與學校實施全日制有關。調查發現學童對餘暇生活滿意度為66%,整體精神健康分數為4.25分,高於4分警戒線;而對餘暇生活及課餘活動自由度感不滿意的學童,精神健康分數更高達5.5分及6.6分。
教院畢業同學會前主席李孟正指,結果反映學童實質餘暇時間減少,又指精神健康分數越高代表情況越差,高於4分已值得關注,「學生可能已有負面情緒或自我評價低,覺得解決唔到問題、自己冇用,瞓唔到覺」。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