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微創手術在公立醫院應用漸趨普及,由於使用的儀器與傳統開腔手術有別,醫護人員需先接受培訓,才能掌握相關技巧。擁有全港首間微創外科訓練中心的東區醫院,至今已培訓逾1.8萬名醫護人員,中心今年更踏入20周年,計劃擴大基礎微創訓練課程對象,讓日後所有合資格的外科醫生均可參加。為了增加手術真實感,中心更會使用一些非常道具,如塑膠、豬雜、豬肉等,令受訓者可代入不同手術場景。
模擬尿道收窄
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於1995年成立,主要提供兩日制基礎訓練課程及簡單技術示範。中心訓練主管鄧宗毅稱,要讓學員在短時間牢記手術操作,秘訣是增加學習趣味。他指,長時間對著冰冷儀器,未免令人感沉悶,訓練團隊參考外國經驗,改良模型及發揮創意自製道具,讓模擬訓練更具真實之餘,學員亦更投入。
鄧以切除前列腺手術為例,以往會用蘿蔔包裹豬肉,模擬因前列腺增大而尿道收窄的陰莖,但因不能調校「尿道」收縮的程度,故團隊以塑膠代替蘿蔔套住豬肉,以便調校「尿道」闊窄,有助學員適應不同手術處境。他稱,學員對道具讚不絕口,認為有助更快掌握手術技巧。
微創應用已成手術主流,鄧以東區醫院為例,現時約70%的外科手術,如泌尿科、肝膽胰外科、內分泌科等,均已採用微創方法,而過去7個年度,病人術後平均住院日數及28日內再入院的比率,均較醫管局轄下醫院的平均為低,料未來續為主流的手術形式。他稱,正計劃明年起把微創手術課程擴展至全部外科,讓所有有興趣外科醫生參加。
10多年前不時發生微創手術事故,令公眾質疑其成效,但鄧認為市民已逐漸接受及認同微創,「好多人(做手術前)都會先問可唔可以做微創」,但他承認有部分癌症手術,仍需採用傳統的開腔方式,暫不能以微創取代。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