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臭香港》針砭時弊

70年代《臭香港》針砭時弊

【本報訊】說起港漫,你會想起甚麼?推銷英雄主義?美化以暴易暴?浸大視覺藝術院副教授黎明海指出,這或是港漫的一部份,但肯定不是全部。

推動港漫納入課程

「從學術研究角度,功夫港漫有時代意義,六七暴動係轉折點,之後政府強調本土,籌辦香港節,香港人渴望有一個鋤強扶弱嘅英雄,《小流氓》受歡迎,係時代產物。另如70年代另一漫畫刊物《臭香港》(圖),總數只有5期,透過漫畫反映社會問題,包括當時好多主流報紙唔敢寫嘅貪污、暴利,都係透過淺白渠道,為公義發聲。」
除為港漫著書立言,早於2000年,教委會實行課程改革,時任教育學院體藝學系主任的黎明海,已銳意提倡於香港視覺藝術科課程加入本地流行文化的元素,又編著《香港流行文化與視覺藝術教育》一書,推動「香港漫畫」成為課程一部份,「這之前,視覺藝術科唔係梵高就係畢加索,完全冇本地元素」。他親身到學校解釋新課程摘要,愚公移山,破除「未睇先判」的偏見,熱血教授對港漫的熱情,早有迹可尋。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