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樓周記:代理悲歌的真相 - 劉兆昌

老樓周記:代理悲歌的真相 - 劉兆昌

有一天晚上路經鰂魚涌某細行舖頭,因櫥窗外貼上的放盤字句而停下了腳步,不再是甚麼「窮人恩物」宣傳口號,而是一大堆動容文章,寫下這類情深款款的字句真的會感動準買家嗎?莫癡人說夢話了。
根據地產代理監管局11月底最新的持牌人數約3.7萬人,以上月成交宗數比較,平均8個人爭1張單,更持續多個月有類似的情況,但其實有一班同業亦懂得走位,藉海外物業高潮轉賣海外樓,競爭雖然大,亦可以多一個搵食之途,最重要還是自己會懂得轉身。
一般而言,代理的社會形象並不高,揀客、罵客已經是好多人不愉快的經歷,還要在淡市期間不斷致電游說買盤或減價放盤,他們是食佣的群族,在淡市下縱使有專業資格也難有用武之地,究竟代理業是短暫事業生命或是人數過濫,這也是從這行業的經營特性有莫大關係。
當未發牌前,人人可做經紀的年代,懶理你是大廈看更抑或是專業人士,只要你有盤有客便可以靠食佣為生,但時至已發牌多年的日子裏,偶然也會見到代理爭客打架的事件,這與專業無關,而是整個行業生態不變的常態。
縱然大家不想自己做晒交易文件,必然要找代理作為中介人,但要每個經紀都有單開,便要限制人數的增長,當然太多限制是自由社會乏競爭性之舉,監管機構要靠牌照費運作,也難自負盈虧。

劉兆昌
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