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ver:籃球浪人生涯 - 喬靖夫

Sunday Fever:籃球浪人生涯 - 喬靖夫

也許人們都太習慣看NBA──或者更準確說,太習慣注視那些光芒四射的NBA一級球星──有時對於聯盟裏打滾、多數只在垃圾時間登場的三、四線球員有些輕蔑,對那些無法打入NBA的球員更嗤之以鼻,視同為失敗者。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這些球員仍屬高水準,許多都在不同級別和地區的球壇努力,以自己最喜愛的運動謀生。
前星期本欄就談過發展聯盟(D-League)球員,其實還有更多美國球員在海外各級別比賽搵食。我讀過一些關於菲律賓和中國籃球的書籍,都有詳細描述外援生涯,又是另一種籃球熱血故事。這些「籃球浪人」賺錢未必比NBA球員遜色,有的趁一地球季完結,馬上「走埠」去另一國家打球,年中無休,回到美國老家照樣能買樓、買車。當然,一個人於異國打球的生活也不易過,文化隔閡是一大因素,食物和起居生活都不習慣,對EQ是不小的考驗。
一般來說,美國球員到海外打球,已跌出NBA球探的雷達外,幾乎等於放棄再挑戰NBA的機會。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火箭後衞比華利(Patrick Beverley)最初與NBA擦身而過轉到歐洲打球,在二線的歐洲聯盟獲得球季MVP,因而被火箭重新發現並提出短期合約試用。比華利還要自掏腰包買斷聖彼得堡球隊的合約,但結果這場賭博成功了:他成為球隊倚重的防守專家,一圓NBA夢。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