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每年都會選出年度最佳商業書籍,2015年的得獎之作,名為《The Rise Of The Robots》,是一本「驚慄」作品。但這不是恐怖小說,而是正經的商業趨勢分析論述,預示一個機械人急速冒起並應用盛行的商業未來。這個未來會怎樣?作者Martin Ford所訂的封面副題寫得清楚:「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而其英國版本的副題更為直白到肉:「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Mass Unemployment」。大量失業,是一個令人毛管戙的名詞。
機械人技術過去一直持續改進,應用範疇亦與日俱增。據「國際機械人聯合會」的數據,千禧至2012年間,全球工業機械數量增長超過六成。以往機械人的應用取代低技術手作型員工,驅使這些被淘汰人員從事並適應其他較高增值行業,促成社會整體的生產力提升,而並未引發龐大失業潮。但這個良性發展,卻因為機械技術在今天的高度進化,而產生了異變。
機械人發展的其中一個突破口,是與雲端技術的結合。透過連結中央雲端系統,個體機械人的內置運算能力與記憶體可以減細,降低生產成本,但不影響應用效能,因為機械人可連接雲端下載更新,學習新技能,亦可為不同使用環境及情況作調節。大數據的出現,亦成為了機械人背後人工智能的基石之一,藉着大量資料及影像的分析與歸納,機械人可以更接近人腦地理出世事脈絡。
過往當機械人進駐工業及農業而取代人類,服務業是接濟失業大軍的逃生門。但Martin Ford指出,越來越多例子顯示機械開始進軍這最後堡壘,若未來趨勢繼續朝這方向發展,服務業這個高度依賴人手的行業一旦失守,失業率將無可避免上升。三藩市的新創企業Momentum Machines,Inc.,便成功研發出全自動的高質漢堡製造機械;日本Kura壽司店也引入全自動化零售系統,大量減少前線員工。
創意工業是另一個以往未被機械所挑戰的領域,但今天也有被染指跡象。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於2010年成立「Narrative Science」公司,應用大學所研發的「StatsMonkey」軟件,此技術能將數據轉化為活像人類所寫的文字報告。例如輸入球賽資料,便能匯出賽事評述文字。今天這項科技,被Forbes等多間大型西方傳媒應用到運動、財經及政治報導的內容生成上。但這只是一種表達轉化,嚴格來說不算創意衍生。
唯Genetic Programming的發展,卻讓機械人有更近似創作的能力。這技術套用達爾文「物競天擇」的原理,不給予電腦如何完成一件東西的方法指令,而是讓其隨機生成不同組合,再比對世上事物的規則規律,以決定隨機生成物的適合度。倫敦大學Creative Computing的教授Simon Colton,就創造了一個名為「The Painting Fool」的人工智能程式,系統能辨識相片中人的情感,再以該情感狀態畫出抽象人物畫。這幅機械繪畫創作,會與另一藏有成千上萬不同畫作的 「Darci」資料庫系統作比對,檢視與標籤相同情感的現世畫作是否脗合,以判別畫作是否符合創作原意。
2012年7月,倫敦交響樂團公演一首名為「Transits–Into an Abyss」的音樂作品,此樂章便是由Genetic Programming的原理所創作。2014年IBM也以其超級電腦Watson配合這技術,推出能開發未知煮食與味覺領域的Chef Watson 。在歷史上眾多食譜大數據資料的比對導引下,電腦能隨機創造出食材的創新組合。我年前有幸應邀出席 Chef Watson的創作餐單試食宴會,每道菜都有點古怪,但味道卻相當不錯,絕對有驚喜。
那麼Marketing會否被機械人取代?我比較樂觀,認為機會不大。隨機組合確能在純創作空間撞作未知可能,引發全新作品。但Marketing不是單純創作,而是對應社會所需的解題式創造,當中研發新產品、創品牌、造包裝、訂售價、設賣點、以至思考最合適的廣告推廣,都需每天因應社會脈搏、文化潮流及市場競爭作出改變,要處理如此多的變項及人性閱讀,我相信還是靈活的人腦比較佔優。
(隔周日刊登)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