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運輸及房屋局對高鐵最新經濟效益評估大打折扣。港府在2009年11月,曾就高鐵經濟效益、乘客量預測及營運可行性評估等數據一併進行評估,當年預測通車初期每日9.9萬客量的情況下,才能達致6%的經濟內部回報率預測。本報一星期前向運房局查詢相關更新數據內容,但港府昨僅公開經濟效益資料,仍未交代最新乘客量預測及營運可行性資料。
根據港府2009年評估文件,高鐵經濟效益是因應3種預測乘客量估算,最初通車每日客流量由8.9萬至11.6萬不等,得出項目經濟內部回報率5%至7%結果,經濟效益由780億至1,060億元不等。6%回報率及870億元經濟效益的結論,是基於初期每日9.9萬客流量的基本狀況計算,當中有近85%乘客僅來往西九總站至廣州,只有15%來自廣州以外的長途地區。
營運可行性「交白卷」
運房局最新估算數據,未有再為低客流及高客流的最壞及最佳情況作評估,亦沒有透露最新的乘客量預測數據。當局也沒有澄清,預測數據是基於一地兩檢或以兩地兩檢的邊檢形式作估算。
至於營運可行性評估方面,港府同樣「交白卷」。2009年港府向立會申請高鐵撥款時,假設日後車費收益,會以「里程為本」的原則,由內地及香港的高鐵營運商分攤,乘客從西九到廣州,因香港段佔距離較短,若票價180元,香港營運商只獲分45元。本報曾向運房局查詢,高鐵日後是否按有關機制營運,運房局回應稱,一直就高鐵通車後的營運問題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相關細節現階段仍在商討中。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