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峯會進入最後衝刺,原定昨日閉幕,卻宣佈延期一日,最快今日才結束。大會主席、法國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表示,會議非常接近達成協議。與會逾190個國家在全球限溫目標及溫室氣體排放上取得進展,但歐美等發達國家和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就抗擊全球氣候暖化責任存在爭議,是談判主要障礙之一。
法比尤斯前晚向各國家代表提供協議第二稿討論後,代表前晚通宵達旦開會至昨早近6時,但進度仍比預期慢。法比尤斯表示,原定昨晚提交的終極協議文稿,要到今日早上9時才會備妥,期望各國代表在巴黎時間今天中午(即香港時間今晚)通過文稿。他形容會議氣氛良好,朝向正確方向發展。
設限溫目標有進展
前晚公佈的協議第二稿有27頁,較第一稿少兩頁,反映會議爭議內容減少。當中,以全球限溫目標及溫室氣體排放上的進展,最為矚目。備受全球暖化衝擊的國家爭取限制全球溫度本世紀內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多於1.5℃,但中國、印度等國家卻希望將限溫目標定於2℃內,以便延長使用石化燃料時間。協議第二稿反映雙方互有讓步,設定全球限溫目標為「遠低於2℃,力爭控制在1.5℃內」。
至於溫室氣體排放上,協議第二稿採取務虛做法,僅表明各國政府以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快封頂為目標,並尋求在下半世紀或以前「排放平衡」,即採用植樹和其他技術,跟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互相抵銷以取得平衡,較先前版本列出具體時間削減特定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選擇,明顯較寬鬆。
談判障礙之一相信是歐美等發達國以及中國、印度新興國就全球氣候暖化責任爭議,前者是歷來最大污染國,後者排放量增長最快。有看過協議第二稿的與會代表批評,發達國家將抗擊全球暖化責任推卸給發展中國家,和中國、印度、沙地阿拉伯等同一陣線的馬來西亞批評第二稿內容倒退,認為要求像大馬般的國家盡快改用再生能源,並不合理。
此外,富國協助發展中國家對抗氣候暖化的援助金額,及受氣候暖化衝擊的發展中國家的賠償問題亦未解決。富國六年前承諾2020年起每年至少籌募1,000億美元(7,800億港元),協助發展中國家對抗氣候暖化,資金募集方式仍是未知之數,發展中國家並希望富國在2020年以後作出更大援助。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促請雙方加強協調,共同努力,確保氣候峯會達成協議。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