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有心人的距離 - 陳曉蕾

【綠是彩色】有心人的距離 - 陳曉蕾

在吉隆坡天天喝咖啡:「阿榮哥海南茶檔」的香濃泡沫鴛鴦、Pulp café玻璃瓶的手工咖啡、中午必來一杯的Kopi冰……可是特別想介紹的,有兩杯。

第一杯在咖啡館Project B,很可能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喝過──上月底他到訪馬來西亞,就特地到訪這Dignity for Children Foundation(DCF)新開的咖啡館。
DCF在十六年前由一位牧師創立,希望為吉隆坡城市內貧窮的孩子提供優秀的教育,讓他們找到自信心,可以透過知識脫離跨代貧窮。隨着越來越多難民湧入馬來西亞,DCF讓這些有需要的「外國孩子」在滯留期間好好讀書,使他們正式移居外國時有機會升學成為專業人士,不只限於當基層勞工。
馬來西亞現時收容超過十五萬難民,九成來自緬甸,奧巴馬參加上月在當地舉行的東盟峯會時,就特地來到Project B,和DCF孩子拍照接受訪問。「他們就像我們的孩子。」奧巴馬希望世人有機會知道這些孩子的故事,明白他們與恐怖主義無關,與巴黎和馬里得到暴力恐襲截然相反:「我期望看到這些孩子有機會到美國,因為我相信他們會成就好事。」
在DCF的學習中心走了一轉,孩子來自好多種族,在各個房間上課,有點像補習社。整個基金大約支持一千名兩歲到十七歲的孩子,接受幼兒到中學教育。而十七歲到二十歲的可選擇在Project B接受職場培訓,學習管理烹調沖咖啡等。Project B就在隔壁樓下,風格清新舒服,學員很有禮貌,對面還特地開闢了菜田,種着咖啡館需要的香草和蔬菜。

觸碰弱勢社區的心靈

第二杯來自「公平咖啡店」,這店與公平貿易無關,而是位於昔日英聯邦最大的麻瘋病院。
時間又再倒流,這次遠至八十五年前:一九三零年英國醫生看見馬來西亞的麻瘋病人被隔離,環境惡劣,於是在吉隆坡近郊成立小村似的「雙溪毛糯麻瘋病院」,大量獨立小房、學校、廟宇教會、咖啡店、雜貨店等,病人也是員工,負責大部份工作,當時害怕病菌會透過銀紙傳染麻瘋病,還曾經有自己的貨幣。最高峯時超過二千病人,四十年代麻瘋開始受控,醫生建議院友種花做生意,漸漸發展成大型花卉市場,馬來西亞不少房屋有花園,人們來買花買樹,每逢新年更是人頭湧湧。
現在村子裏超過三十家花店,其中五六間仍然由麻瘋病人管理,包括李伯伯。「今年已經有五個院友去世了。」李伯伯十多歲時被家人送進來,住了將近六十年,昔日院友年紀漸長,現在還有大約二百人,閒時都會待在公平咖啡店,喝咖啡聊天。伯伯談起前幾年政府收回部份土地,大家如何抗議,現在又如何透過組織病人和外來人,維護這村的權益。
喝着咖啡,我看見了意想不到的吉隆坡。因為華文書展受邀到來,出發前在網上並沒找到甚麼旅遊資料,這城不像香港看重遊客多過本地人,若不是朋友開車帶路,也許根本沒機會見識這些有意思的人與事。正如外國旅客來到香港,只見滿街金舖,商場賣着全球一樣的廉價時裝。但如果有機會去政總ibakery體會弱勢社群的工作表現、探訪粉嶺馬寶寶農場見證農夫對抗推土機,可能就會了解不一樣的香港。
遇上了,就會知道有心人並不孤單,大家都在自己的城市,努力開創更好的生活。地域的距離,被心拉近了。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