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日前在台灣拜會立法院長王金平後,語出驚人的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國。」這種新型的二合一論述,可謂超出一中各表的境界,直指向兩岸政治現狀的核心與矛盾。
事實上,現今中國國民黨的基本路線(脫自於《中華民國憲法》),即是兩岸主權重叠、治權分離,再加上兩個政府的個別統治,本質偏向於「一國兩府」。這種論述其實形成於國民黨遷台後期,一開始的動員戡亂是依照國際法,將中共當作叛亂團體,並配合從中國各省來的法統(國會議員),繼續做治理中國的夢。但隨着中華民國一步步的衰落,與台灣人民的政治覺醒,到了1990年代再也無法粉飾。李登輝的結束動員戡亂,即是隱含承認中共具有交戰團體的準國家資格。
一中各表即一國兩府
到了馬英九時代,一中各表成為主流。不過,對於台灣人來說,無論是一中還是各表,其實相當混亂。這是由於西方主權國家的概念,與傳統中國天下國家的概念混雜在一起。即使出現兩個國名,馬英九亦不認為他在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因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他只是忠實的恪守《憲法》。除去《憲法》這層遮羞布,在馬及其泛藍陣營的心裏,一中各表就是一國兩(政)府的概念,用中國人習慣的話語來解釋,即是一國兩朝(廷)。在過去歷史裏便常出現分裂的狀態,如此應該較能為中國人所接受。最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馬英九認為他已成功地將台灣帶回傳統中國的興衰規則,完成歷史使命。
然而,隨着競選承諾一一破滅,馬英九的政治威信已消失殆盡,九二共識在台灣更隱然成為票房毒藥,反被蔡英文以維持現狀取代。這顯示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已逐漸勝過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更是北京與國民黨的噩夢。因為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國共兩黨形成了可說與不可說的共識,即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享有事實主權,而在北京的默許下,享有部份法理主權:北京不再挖台灣的邦交國,並允許台灣參與小部份國際組織。蔡英文的維持現狀雖是維持中華民國的招牌,但北京擔心她在台灣民意的大旗下,進一步整合事實與法理主權,像是以中華民國之名衝撞現行的中華台北。如此北京與國民黨都會進退失據,前者將被迫放棄九二共識,後者將被迫成為促統政黨。
在分析台灣人民與政黨對於國家、國名的思維後,就不難理解何以孫氏後人做出如此露骨的表述。在總統大選倒數計時的時刻,不管民國有沒有成功的被取代或是仍存在,此番言論都會激起台灣內部對於國名的再審視與思考。民國,已經不再是孫文的專利,可以想見未來北京與台北將針對民國的繼承與合法性,展開更激烈的爭奪。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