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政治正確,這裏所指的當然是中國現時的經濟現象是出現了「兩個中國」。
一個黯然失色,一個如日方中,前者是「舊經濟」的中國,後者是「新經濟」的中國,新舊經濟分野,造就出兩個不同世界,處於兩個世界的公司盈利亦差天共地。
舊經濟放緩 新經濟好景
看中國的經濟數據,難免觸目驚心,通縮威脅、生產物價自2012年3月已進入了負數、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生產等數據亦持續放緩,現時市場普遍的擔心正是中國經濟出現硬着陸。這些差勁數據,同時亦反映在一些屬「舊經濟」的企業盈利上,重工業、建造業等的企業盈利一蹶不振,這些行業與宏觀經濟周期息息相關,行業大多充斥過剩產能,公司業績自然受到最大打擊。
雖然如此,另一景象卻出現在「新經濟」的中國,那邊廂覆蓋多種服務業的非製造業PMI卻仍然處於擴張的狀態(處於50之上水平),與此關係密切的中產消費呈現了一片繁榮景象,與宏觀數據大相逕庭,食正中產消費的國際大體育品牌Nike的第一季業績(6至8月),純利按年增長23%,令分析員始料不及的正是在大中華的收入及稅前盈利,分別增長了30%及51%。
另外一家本土企業百麗國際(1880)亦公佈了中期業績,本業是製造、分銷及零售鞋類,收入持續倒退,主要原因是同店銷售下降。但業務上卻出現了另一亮點,就是運動、服飾業務,收入增長了16.1%,主要是這方面的同店銷售增長比預期快,百麗正是內地Nike最大的代理之一。外國品牌勁,「土炮」品牌的表現亦不弱,安踏(2020)及特步(1368)的半年銷售分別就按年升了24%及12%。
中產的冒起,連帶中產消費的需求亦上升,這是一個大趨勢,亦見證了中國的經濟正在轉型,內地的生意人亦加大這方面的投資,馬雲、王健林最近在公開場合都提到會加大健康、電影、體育、旅遊等產業的投資,看到正是要吃盡中產消費這口「大茶飯」。
鄧威信
星展銀行(香港)高級證券策略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