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材︰參與沙田規劃是夢想

陳達材︰參與沙田規劃是夢想

沙田古名「瀝源」,意指清水之源,向被譽為香港新市鎮發展的模範,著有《沙田新市鎮規劃故事》的陳達材,70年代加入政府拓展處成為規劃師,參與沙田發展規劃,是他的夢想,「80年代公營房屋高速發展,瀝源邨嘅設計有先導作用,往後同區好多公共屋邨包括同區的美林邨,都受佢影響」。對比今日如將軍澳新區品字型密集式城市規劃,瀝源邨是上一代的安居傳奇。
1975年落成入伙的瀝源邨,共7幢樓宇,中文字首分別是榮華富貴福祿壽,共提供逾3,000個公屋單位,可容納逾8,000人。作為首個公共屋邨,擁有最大的噴水池及第一代屋邨熟食中心,後來的冬菇亭,也是參考這裏設計。陳表示,瀝源邨採「中空」規劃,商場、街市及公園等集中在建築群的中央,7幢建築物由山向河,高低不一,猶如錯落有致的城牆,也具空間感。

著有《沙日新市鎮規劃故事》的陳達材,形容參與沙田發展規劃是他的夢想。江俊豪攝

新市鎮設計模範

「中心點再以行人天橋連接鄰近嘅禾輋邨,以至後期興建嘅好運中心及新城市廣場等,都係規劃嘅特色」。事實上,新市鎮發展,是70年代前港督麥理浩任內重點施政項目,沙田本屬人煙稀少的鄉郊地方,但在新市鎮工程下,廣建大型屋邨,加上私人發展商大興土木,令新界人口過去40年出現急劇變化,由70年代只約50萬,大幅增加至十年後約150萬人,至90年代更急升至300萬人,足佔當時全港人口的一半。
60年代家住大埔,又在中大畢業,陳達材笑言見證沙田變化,參與規劃,是他年輕時的夢想,「戰後大量移民湧入,房屋需求殷切,港府早喺50年代已把觀塘同荃灣規劃為衞星城市,但就缺乏整體性嘅規劃,麥理浩年代銳意發展新市鎮,當年就吸取咗呢兩個地方嘅失敗經驗,全力發展沙田」。沿河道平衡發展、一應俱全的社區設施,嚴格執行設施與人口的比例,是當年的規劃理念。
「就算40年之後再回望,瀝源邨仍然係英俊嘅老人家,對比起將軍澳局限3個大嘅發展區,係截然不同嘅城市設計,尤其因為住屋需求問題,將軍澳進一步提高地積比率,感覺更加密集,呢種規劃設計上嘅失誤,真正令人搖頭嘆息」。陳達材苦笑。借古才可鑑今,香港人懷舊,總有點道理吧?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