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瀝源邨40年安居傳奇

星期日專題:瀝源邨40年安居傳奇

電影《賭神》取景的娛樂城、儼如地標的噴水池,還有經典電視劇《小時候》,瀝源邨是沙田新市鎮發展首個公共屋邨,見證沙田由荒地到萬家燈火。40年過去,老邨不老。在瀝源邨長大的桌球冠軍區志偉,難忘波地「磨薑」腳趾受罪;還有因爺爺之名,成為街坊驛站的溫情辦館。物換星移,在香港人慨嘆安居仍是夢的今天,見證悠悠「上樓」歲月。
記者:呂麗嬋

1975年落成的瀝源邨,7幢樓宇的字首分別是榮華富貴福祿壽,共提供逾3,000個公屋單位。李家皓攝

桌球冠軍 「沙龍」篤出人生第一Que

在瀝源邨的沙龍桌球室,門口有塊龍虎榜,記錄歷年「一Que攞分最多」的球手名字。傅家俊、區志偉、陳國明……都是香港桌球界名將,「11個人入面,只有5個𠵱家仲打緊波,連塊白板都封晒塵」。區志偉是港隊成員,亞運獎牌得主、兩屆超級聯賽冠軍,歲月悠悠,他笑言,鄰近沙田體育學院的瀝源邨,陪伴他成長,孕育他成為桌球運動員,衝出香港。
「80年代,卡啦OK仲未流行,唔係篤波就係打保齡,屋邨有個娛樂城,好巴閉」。昔日的娛樂城如今門庭冷落;就是被視為香港最具先導性的瀝源邨,也由核心小家庭集中地,變為最多獨居長者的老人邨。
「今日嘅沙田,已經唔同晒」。46歲的區志偉感嘆。70年代,港府為解決市區人口過多問題,開發沙田成為自給自足小社區,瀝源邨是重點催生的首個公共屋邨。「搬去瀝源時得6歲,嗰時沙田仲係好荒僻,火車一出隧道,只見路軌同魚塘,連新城市廣場都未有」。區志偉一家,是首批由慈雲山七層大廈,獲安置上樓的基層家庭。「300呎單位住上6個人,有獨立廁廚,喺嗰個年代,係天堂」。

區志偉最難忘讓他午夜做過不少好夢的地標噴水池。夏家朗攝

與黃金寶的波地小時候

這天,記者跟着這個昔日街童,尋回舊日足迹。「呢間辦館,由細買糖買到大,仲有呢間髮廊,估唔到仲喺度……」儼如地標的三葉草形噴水池,還有1977年在瀝源邨取景的經典電視劇,似遠還近的集體回憶,「未搬之前住富裕樓,7樓拍《小時候》,我住6樓,成日見到明星」。逛母校、重遊社區會堂,途中還碰到多年無見的舊街坊,「個個都發晒福,但一見個樣就認得」。
十年無返過「鄉下」,他興奮得指手劃腳。瀝源盛產運動員,童年玩伴,還有單車王子黃金寶。「大家讀同一間小學,我6年級,佢4年級,又住喺隔籬座,吹水踢波,同一個屋邨,有塊空地,只要一齊玩,好快熟」。
人字拖小男生,石屎地練衝力射球,腳趾「磨薑」見血;將石梯欄當滑梯玩,褲子磨穿小洞,被老媽子痛罵。「嗰個年代,讀唔到書就出嚟做嘢,我15歲已經喺酒樓做廚房,後來同阿寶做埋同事,不過佢好快冇做,我就一做8年」。
志偉笑言,當年胸無大志,無想過運動員可以是一份職業,「我最記得有次返瀝源邨,見到阿寶,佢話用9千幾蚊買咗架單車,我嗰時唔知專業單車好貴,仲問佢:咁貴,你儍咗呀?」出名酷的阿寶,在這個健談大哥哥眼中,是慢熱大男生。「後來搬走咗,就好少聯絡」。由廚房走出來,騎上單車的阿寶,在頂尖賽事奔馳;醉心桌球的他,則邊做廚房邊篤波,篤出香港。
「有時會喺報紙睇到佢嘅消息,不過始終冇主動再聯絡」。兩個屋邨仔,走截然不同的路,失聯多年,直至2002年釜山亞運,兩個人在選手村重遇,人生走了一圈,最難忘的,還是瀝源邨那塊波地,還有那個讓他午夜做過不少好夢的噴水池。「冇呢度就冇今日嘅我」。長年在外比賽的志偉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