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懷疑吳克儉撒謊,一天看一本書,每月三十本,真的假的?
我說:他不像一個會撒謊的人,他堅持不出席TSA立法會答問,又堅持不透露那老早安排的私人外遊,有何重要,重要到不能改期,其實,隨便編個出席生死之交的紅白二事之類,不就搪塞過去了?可見為人笨而老實。
朋友說:那是他連撒謊的技巧都不夠高明罷了。
我說:若這是謊言,經他二度創作後,已經有了戲謔、自諷自嘲的意圖,你不能控訴他不誠實使用人腦記憶騙人刑事罪。經他修訂,已經正式開放了雜誌漫畫,由書本及雜誌,修訂為書或雜誌,而且舉了個吃飯時,很不認真地翻翻雜誌的例子,這樣的話,確實如早午晚飯吃喝拉一樣自然。看進去的是字,拉出來的是……。
朋友說:第一度創作出來的數字,分明是面對蔣麗芸如花笑靨,一臉欽敬仰慕之情,一時忘形,講大了。
我說:也未必,我不記得中學暑假時在工廠為米老鼠的耳朵塗色,一天有多少工錢;卻很清楚,唸書時期,一天看一本書,濕濕碎。中三時第一本正經看的是三國演義,上中下三冊花了兩三星期左右,還沒到局長級速度,但因為看得刺激,也看習慣了,也就提升了閱讀的速度:衛斯理一個晚上幹掉一本兩本,很正常,亦舒小說,更不消說,三小時一本,也給同好比下去了。看啊看,在畢業前就把經典的明清小說都看完。那時倒沒有發過大悲願,一定要計時看書,然後拿來炫耀,純粹興趣使然。
朋友說:那,那你怎麼讀書考試?你成績一定唔得掂。
我說:唉,我是什麼年代的人? 我慶幸出生得夠早,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沒有TSA,也不大流行補習操練,下課後做完功課,稍微溫習一下,就是正常的童年好時光,與同學吹吹與課程無關的八卦,知道了別人的生活,交流嗜好,跟看《今日中國》雜誌一樣,而且是活教材。有人打球,我沒這天份興趣,於是空出來許多閱讀時間。我會對中國文學有興趣,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將來要做什麼樣的人,大概也就從那時培養出來的。但,那已經是四十年前的童話了。
朋友悽然而長嘆曰:那要實現教育局長的神話,第一步,最起碼要廢除TSA吧。在當今唸書制度下,反而滅絕了看書的時間與機會,真有可能連大話也不會講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