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驛站 與屋邨一起成長老去

街坊驛站 與屋邨一起成長老去

讓八旬獨居婆婆寄存後備鎖匙;借錢給老街坊,為兒女交書簿費應急;散賣$2.5一支香煙,給煙癮大卻又無錢的老街坊,還有讓周日放假「秘撈」賣汽水餅乾的外傭賺一百幾十寄錢返家鄉……每個屋邨,總有一個街坊驛站,在瀝源邨,它是豐昌辦館。1975年開業,與老邨一起成長,小店今年也剛好40周年。
「以前閣樓有個倉,畀兩個夥計住,做得夜,索性喺度瞓,一落樓即可以開舖」。豐昌由爸爸及四叔創辦,那些年的孩子,放了學輪流看舖,要不就幫忙「抹麻雀」,「以前冇乜娛樂,放假攻打四方城,一副麻雀好貴,唔捨得買,好多人租,五蚊一日,仲送上門」。
物換星移,麻雀再無人租;超市、便利店進駐,生意不如前,夥計早沒了,唯一不變的,是那份獨有的人情味。「你問事頭婆啱㗎嘞,佢對老人家最細心,人人都嚟呢度吹水,有街坊話冇錢幫個仔交書簿費,佢連錢都借畀人,你話好唔好人先?」路過的街坊蒲太說。

傳統辦館的貨品包羅萬有,還有幾近失傳的街坊情。王子俊攝

生意不如前 不變是人情

事實上,豐昌門口,總放着一張凳。絡繹不絕的師奶兵團,晨完運無所事事的婆婆,剛送完女兒返學的年輕師奶,街坊驛站瞬間轉移,成為吹水站。呂少珠說:「試過住喺第7座嘅婆婆,80幾歲,抹鐵閘拍埋咗道門,個仔電話又唔記得,咪借衫借錢畀佢,等佢坐的士去上水搵個仔,𠵱家佢索性放串鎖匙喺度,唔使再擔心冇門口入」。忘了帶銀包,買了東西未付錢,收銀櫃旁的賒數單就派用場。「做街坊生意,大家講個『信』字」。她說得理所當然。
呂少珠有四兄弟姐妹,舊時代的長女,總特別顧家,原本與丈夫在街市經營海鮮檔的她,3年前接手家族生意,自此,朝六晚九,一星期返足七日,兩口子沒再放過一日假,「請唔起工人,惟有自己做,爸爸退休時已經88,老人家好傳統,間舖用阿爺個名,唔想執,咪幫手囉,佢同阿叔創業,我哋係守業,梗唔想做衰個名。不過呢行真係好困身,一日到黑收貨拆箱冇時停,啲米同鹽又要分開一小包,方便婆仔買少少都得,好在我先生退休肯幫手,唔係得我一個點搞得掂?」
家住大圍,每天5時起床,準6點開舖,「好多地盤工人出元朗開工,開工前,過嚟買對勞工手套買包煙,然後坐頭班車出去;阿公阿婆唔使講,好早起身,要買油鹽雜貨;下午學生放學,買零食汽水……」兒時回憶,總有這一幕:放學後和同學流連街坊辦館,手上一支冰涼汽水,眼望着晾衫夾夾着包裝薯片,心中盤算袋中的零錢夠不夠。
人情味到底敵不過歷史巨輪。瀝源邨原本的5間辦館,只剩兩間,生意不好,加上下一代不願接手,名副其實執一間少一間,「叫做搵到兩餐,多就一定冇,仔女係好孝順,但我都唔指望佢哋會接手,做埋我哋呢代,真係可以收工……不過近呢幾年,真係多咗後生仔女幫襯我哋呢啲老古董,啲貴價煙絲,都係佢哋介紹我哋賣,仲帶埋啲客人過嚟,怕我哋冇生意。」呂少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