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屍肺捐贈數目一向不多,過去20年有約60%輪候肺移植手術病人,因等不到合適屍肺進行移植而不幸死亡。瑪麗醫院今年6月引入新的離體肺灌注技術,可令醫生有更多時間,深入評估屍肺是否適合移植;甚至可修復部份有肺水腫等屍肺。該院專家表示,新技術有望將捐贈者能用於移植的屍肺,由目前少於25%提升至50%,未來數年肺移植手術或可增加一倍至每年約20宗。
記者:陳沛冰
瑪麗醫院心胸外科副顧問醫生辛光耀表示,2014年96名腦幹死亡病人中,43人願捐肺,當中只有28個屍肺適合接受移植評估,最終只有4個屍肺可移植給病人。
以往醫生為捐贈者進行臨床評估,包括肺部X光片及支氣管鏡檢查;及摘取屍肺手術時,如憑視覺及手感「揸吓個肺實唔實」,便需決定屍肺是否適合移植。屍肺之後進行低溫保存,無法再進行評估。當醫生對屍肺質素有任何懷疑,都不會用於移植,以免傷害受贈者。
每年可供移植肺料倍增
2014年有6個屍肺屬於邊緣性供體肺,例如有肺水腫迹象、疑似吸入性肺炎或血氧含量較低等,最終無法用於移植。瑪麗醫院今年6月引入離體肺灌注的新技術,醫生摘除屍肺後,可將邊緣性供體肺放入儀器。屍肺接駁循環管道及呼吸機等,再注入特別溶液至肺血管;溶液會逐漸加熱及加速灌注,令屍肺溫度由4℃增至常溫37℃;然後開動呼吸機,令屍肺就像在人體內呼吸。
辛光耀表示,整個過程4小時,其間醫生每小時一次評估肺動脈血壓、呼吸道氣壓及肺部含氧量等,再決定屍肺是否適合移植,不需限於摘取屍肺手術時便作決定。
新技術也讓屍肺有時間進行簡單修復,令屍肺可以由不適合變成適合移植。如溶液有助部份有肺水腫屍肺,排出水份;若屍肺有積痰,經多次抽痰或能消除痰液。部份情況下當受損肺部仍於人體內,無法治療;當肺部離開人體便有治療空間。加拿大有醫院曾於屍肺灌注高劑量藥物,清除肺中血塊,令屍肺可用於移植。
辛指至今本港未有屍肺需使用離體肺灌注,新技術有望將捐贈者能用於移植的屍肺,由目前少於25%提升至50%。今年截至10月本港有13人輪候肺移植,已進行11宗手術,創20年新高;相信新技術可令未來數年每年肺移植數目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