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救救小香腸(二) - 莫樹錦

醫然一笑:救救小香腸(二) - 莫樹錦

上回說到小香腸含冤受辱,自世衞宣佈加工肉類被列為一級致癌物後,小香腸及其弟兄姊妹備受傳媒窮追猛打,轉眼便把其美味早餐形象化作致癌妖魔,那到底小香腸及其他加工肉類致癌能力有多強?
新鮮肉類致癌能力其實不強,那為何加工肉類會被列入與煙草同級致癌類別?原因頗簡單,便是高溫和防腐,所有加工肉類必須經過以上步驟才能得以長期保存,肉類的蛋白質在高溫下便會部份化作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此物質能破壞基因(DNA),當然少量接觸其破壞力微不足道,但若是多次接觸基因出錯機會相應增加,癌病亦可因此而起。
最常用的肉類防腐劑是Sodium Nitrate,在高溫下Nitrate跟蛋白質基本元素氨基酸發生化學作用而變成Nitrosamine,這東西致癌能力頗強,故此在BBQ時以高溫炭火來燒那帶有防腐劑的香腸時定會增加患癌風險。
話雖如此,另一主要因素當然是份量和時間,按世衞專家估計,若每天進食50克加工肉類便會增加大腸癌風險,50克並不多,大約是一條熱狗腸或六塊煙肉,中國人很少每天食用香腸,但西方人頗普遍地天天食用,這也是西方人大腸癌較多原因之一。
說過因素和份量,那麼小香腸致癌力到底有多強?它雖與煙草同屬一級,但兩者致癌力卻有很大分別。主要有兩種客觀評估致癌能力的方法,第一是在實驗室內以動物作測試,以不同份量的致癌物施於動物身上,當一半或以上動物在某份量下產生癌變,這份量便被定為IT 50,越少份量便能使百分之五十的動物致癌,其致癌力便越高,即是說IT 50越低致癌力便越強。
另一方法便是靠臨床研究,比方說可以從肺癌病人身上探究其吸煙歷史和份量,同時亦在另一批相似但卻沒有肺癌的病人探取相同資料,再作統計學上研究便能計算出煙草引致肺癌的機會率,早在70年代我們已知道每天抽煙一包,20年後便會增加肺癌機會20倍,亦即是2,000個百分點,相對之下,每天吃50克加工肉類只能增加大腸癌機會18個百分點,兩者高下立見。
香腸比起香煙實是小巫見大巫。
當然,若有人決定每天清早先抽兩口香煙再吃兩條香腸,那麼醫生也只能慨嘆:「自尋短見!」
中文大學臨床
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