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科,打諢,抽水,當然過癮。
冷嘲,熱諷,揶揄,傾向惹味。
但正正經經,以真以誠,用心用功,不躲在嬉皮笑臉、藏在刻薄刁滑、或掩護在胡扯戇吹背後,好好說話,言情說理談人事,於我,還是漂亮動人的。有時懷疑,香港人受了什麼詛咒,太多時彷彿失去了欣賞真與誠的能力,拿出赤子之心、赤裸之誠,不但沒有市場,人們眼尾不望一下吐啖口水之餘,更會招來訕笑,彈你不識時務,或者太傻太天真。內容沒浮誇噱頭咋舌包裝嘈吵味精就無人問津,這算那一門那一等的受眾。有時想,天天啃死實硬膠TVB節目而不知恥不知屎,真是港豬自甘折墮的。
很不幸,我有時寧願不識時務,傻,和天真。更準確一點,我主張擁抱也信奉不識時務,傻,和天真。吃力未必討好又如何,你選擇了你相信的,沒有人可以把它從你心口奪走。
星期三,你有沒有空,5至7分鐘?如果有,我約會你,看看《星期三港案》好嗎?
沒聽過?那現在就記好:《星期三港案》,毛記電視新聞部出品,每集數分鐘,「良心發現,認真製作,緊貼時事,淺入深出」,不賣弄不賣俏不搞笑(死未!),為香港社會香港世代,找人物找課題找角度找反省,閱讀城市、細味人情、剖開現象、瞄準時事,紀錄我們在乎的、遺忘的、看漏的。很多故事祇此一家,真心膠不輕狂,為時代作註做傳。短打式超微型新聞紀錄片,不囉唆不拉布,有話直說有波就射,看得我時而感動,時而長識見,時而又有種久違了的天涯共此時。
近一點的《我阿爸話去選區議員》,訪問了香港的年輕女兒Michelle、撐父親以獨立候選人身分出戰爭區議員的小小真事,其面書貼文,感動全城,感動於他們的不自量力,為相信的事盡力付出,燃燒鬥志,見證每個家庭由自己做起,以最小的火種,發光發力,無黨無權,推動社會改變。他們從普通小市民自掃門前雪的圍城裏,為公義站出來對抗所住屋苑幕後勢力,她和爸媽,都是平凡人,卻絢麗展現香港人的成熟文明善良。這一集像其他很多集一樣,我看了不止一次。
遠一點的,找來北角地下商場森記老書店的店主陳琁,時近書展,曾活在謊言國度的她,告訴你「誠實文字的可貴,被扭曲和滅聲的可怕」。還有失去雙臂的生命鬥士楊小芳,她笑說自己不能用e道、朋友笑她不能與人分手(都冇手),由殘疾健將變成口足畫家當然勵志,觸動我卻是她對路宿者的關懷,她不要得閒去送送物資就算,要和他們建立深遠關係。她把樂天感恩轉化成力量助人。還有《劏房戰爭》、《我女兒最醜的寫真》及日籍街頭賣唱男Mr.Wally的《多謝香港Mr. Wally》等等,《星期三港案》都關心了我關心的,發現了我忘記發現的香港風景世情。
它是我最喜歡的毛記電視製作。並非《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不是《毛記電視勁曲金曲》,甚至不是《歡樂滿些牙》,《星期三港案》既沒有抽水花生糖衣,又沒有娛樂性玩嘢花紙,它選擇真真心心走一條正規熱誠的難行路。我喜見他們在那些成功的parody手法之外,堅持出品這類年輕的點心式《60分鐘時事雜誌》,“The merit of originality is not novelty; it is sincerity”——蘇格蘭哲學家Thomas Carlyle說。
別因抽水和花生太吸引,而忘了真誠的價值,別因扮鬼臉和把幽默塗黑很過癮,便遺失了欣賞認真和美善的能力。吃得味精多,不代表要喪失細嘗原味的純粹。我也很容易被引誘去寫些自鳴得意刁賤或懶花生的文字,時三省吾身,切記保育真身真心,讓他們也可呼吸新鮮空氣,長期躲在刻薄賤嘴後,你可能再不能找回會跳的心。記得「誠實文字的可貴」。
如果你厭倦大陸化的節目,合拍到反眼的電影,一街逢迎強國的撲面氣味,看看《星期三港案》的港產港式港味,你會找回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慶幸有一班年輕人在製作這些節目。(還有韋家晴聲音導航呢。)
點解仲要在乎TVB?這個殘而且廢的電視台算吧啦,香港人move on吧。我跪求你們看一看《星期三港案》,首十個來我面書和我談節目內容的,我請你們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