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三十本 篤數成自然 - 蘇菲

飛常Playgroup:
三十本 篤數成自然 - 蘇菲

看着吳克儉,很難不令人想起「篤數」兩個字。
他說「運米每袋五元」的童年,網友已馬上找來當時物價和數據,指當年非技術工人的日薪只有四至九元,搬一袋米賺五元根本是篤數。
至於「三十本」理論,更是全城瘋笑。翻看他接受蔣麗芸的訪問片段,他明明講:「畢業之後,我要求自己一個月看三十本書『或』雜誌」。大家隨即為他能一個月看三十本書而嘖嘖稱奇、甚至誤以為他是全世界最博學的人,他早幾日卻說「三十本是指書、雜誌『及』刊物」。悄悄把「或」字偷換成「及」字,然後笑着、揚手,輕輕揮一揮衣袖,「三十本,濕濕碎啦!」

閱讀並不濕碎

拜託,閱讀並不是那麼濕碎的事,好嗎?我身邊就有好幾個例子。
朋友的兒子是金庸迷,某月只看了四本書,那是《笑傲江湖》全四冊,翻來覆去,睇完又睇,簡直是連汁都撈埋。我家小魔怪用一個月看完《Harry Potter》全七冊,但接下來的兩個月依然沉迷在這七本書中,反覆挑讀喜歡的章節,對書中的咒語瞭如指掌。一位已過中年的朋友,手袋裏永遠放着同一本書,她說那本書她看了幾十年,都仍然未看完,那書名叫《聖經》。
當然,吳局長的「三十本」是包括二十四本周刊/雜誌,所以一個月看三十本不是沒可能的事,回想以前,我一個月曾經看過的老夫子,豈止三十本!但那不叫濕濕碎,而叫「水份甚多」,就像建制團體擺街站九日竟然集到一百萬個反佔中簽名一樣。水份的事,我懂的,學生時代做過,那是為應付老師發下來的讀書報告。但吳局長,你畢業好耐了,請別再跟我們玩數字遊戲吧。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