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刮腳起水泡,應該不少人都試過。坊間有說將水泡弄穿傷口會較快痊癒,但亦有指弄穿水泡很易發炎,傷上加傷,到底那個才是正確處理水泡方法?家庭醫生表示,若水泡未穿,兩至三日水泡內的液體會自行吸收,故毋須自行弄穿水泡,以免傷口更大更易感染。旅行原來是鞋子刮腳起水泡的高危時段,故記得穿合腳的鞋去旅行。
記者:嚴敏慧
鞋子不過緊,且步行時腳與鞋出現摩擦,會令皮膚慢性受損,先會紅腫,繼續摩則會出現水泡。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這是皮膚受傷過程,由於皮膚內組織發炎,導致血管透析度提高,「血管入面有液體會透析出嚟」,引至水泡出現。他指,情況尤如燙傷,只不過燙傷令皮膚受算過程快,「腳摩腳,摩擦得夠耐,同樣都會起水泡」。
鄭指,臨床所見,凡有機會摩擦位置均有機會出現水泡,如腳趾公側及腳趾尾側位置,腳跟與鞋邊位置亦易有水泡。有水泡出現,不建議自行弄穿「放水」,「慢性摩擦引至嘅水泡大多唔會太大,且內含水份不多,又唔會有繃緊感覺,弄穿反而多個傷口,有機會感染發炎」。
要處理未穿的水泡,首先不要再穿同一雙鞋,暫停再做導致摩擦的步行動作,並可用紗布等蓋住水泡,減少碰到擦到機會,亦可用含消炎效果的藥膏塗抹,「冷敷有啲用,但其實未破嘅水泡,多數兩至三日會自行吸收」。
若水泡已磨穿,部份人會除掉外層皮塊,但鄭指此做法不對,「好大機會整走埋邊緣健康皮膚,傷口更大」,若使用無消毒的剪刀處理,亦會增加感染機率。遇上磨穿的水泡,應先消毒,將皮壓回去,再蓋上紗布,等待痊癒。
勿以為因水泡看醫生的個案很少,鄭指,一年都接獲不少因水泡求診病人,大部份是傷口已經發炎,「最常見水泡求醫如參與毅行者等競賽要行好多路,或者去完旅行返嚟都多」。他指,由於港人去旅行步行較多,整日穿同一雙鞋,若摩出水泡很易被鞋內細菌感染。部份人腳起水泡要特別留意,包括糖尿病患者、吸煙者及過重人士,「血流通差啲,傷口難痊癒」。此外,若水泡傷口好轉後又突然變痛,更出現含濃等情況,都是細菌感染病徵,應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