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TSA,不如跟葉嘉瑩唸詩。
九十多歲的迦陵葉嘉瑩給孩子選編了一本詩詞選集,在北京由活字文化出簡體版,牛津在香港出正體豎排版,書剛上市,洛陽紙貴。很多朋友問,書店裏的詩選詞集多的是,葉嘉瑩的感召力為什麼那麼大?
《給孩子的詩詞》的北京編輯李學軍剛傳給我一張照片,她們正在迦陵學舍錄視頻,葉嘉瑩一首接一首的在朗讀她選的這兩百多首詩詞,從詩經秦風蒹葭到清納蘭性德長相思,「老太太邊吟誦邊解釋讀音,特別棒。今天錄了三十首,血壓升高到一九八,只好暫停。」莫名的感動,想到寫這篇短文,也許這就是感召力。
葉嘉瑩以前臺灣的學生詩人席慕蓉說,美要眇兮宜修,說的就是葉嘉瑩這種本身的品質煥發出來的魅力。日前在網絡上讀到呂正惠教授專門撰文,他推薦這本書說,葉嘉瑩是以自己的生命實踐,印證了中國詩詞對她所產生的影響,這種生命實踐,正是她自己一生所守的弱德之美。
「剩將書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幾十年來,葉嘉瑩從臺灣到加拿大到南開大學,在中國詩詞的長河裏,詮釋她自己創造的「弱德」的意義。什麼是弱德呢?她說這是一種持守,是一種道德,這個道德總是被壓抑着,它的難以表達出來終於成就了一種美。社會提倡成功,鼓吹強者,以強者為德,葉嘉瑩說,「弱」才是品德:「我不想從別人那裏去爭什麼,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並不是弱者。」
當然,關鍵不在爭與否,而在於持守。一生苦難,葉嘉瑩卻能夠在困境中越發堅強。她總是微笑着回答:「這是學習古典詩詞的好處。」在中國文化之傳統中,詩歌最寶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在葉嘉瑩身上,中國詩詞是一種生生不已的生命感發。
這二一八首詩詞,完全是葉嘉瑩從她記憶的最深處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我們相信選編時她用不着翻書。其實在出版編校過程中,我們翻檢出二十多首的異文異字,然而她早了然於胸。李白長干行二首「門前遲行迹,一一生綠苔」,李太白全集「遲」又作「舊」,葉嘉瑩認為歷代以訛傳訛,在此改為「送」。有人說《給孩子的詩詞》選得太淺白了,她說唯一的編選原則就是要適合孩子的興趣和能力。選李白,以絕句為主,杜甫則選了多首著名的律詩。陶淵明她最愛,忍着手只選兩首飲酒,雖說不愛蘇東坡,也選了四首。王安石楊萬里都逾十首入選,有點令人詫異,葉嘉瑩處處想孩子多讀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葉嘉瑩說孩子們心如琴弦,敏感、善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惡,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