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 :教養之道】
如果你是這兩個孩子的母親,你會怎樣?黃深銘在讀幼稚園時,已經被證實有讀寫障礙;李鍵邦對默書溫習總是提不起勁,小學開始每年成績永遠處於下游位置。兩人母親認為每個人總有長處,投子所好,選擇適合兒子就讀、着重課外活動的屯門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結果,他倆合力研發可自行消毒的「自潔門柄」,今年中獲第66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二等獎,凡二等獎或以上殊榮得獎者均獲一顆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004年,兩人同校師兄陳易希便是首位摘星的學生,如今他們同樣摘星,成為香港第十及十一名「星之子」。
黃深銘和李鍵邦分別17歲及18歲,是在中學認識的同校不同級的好同學,對科研着迷,經常做實驗至半夜三更才回家。兩人母親不約而同地表示,兒子小時候最喜歡砌圖與積木。黃母說:「深銘小時候很頑皮,每次到餐廳,總會把水、糖及油溝來溝去,將座位弄髒。最令人擔心的一次,是在初中發生,改掛八號風球前,他自行把窗框拆卸,安裝自己設計的測風儀,說要檢測風速,我既怕高空擲物傷人,又怕因這測風儀傷了我倆的和氣,打電話給老師請他勸導深銘放棄研究。」李鍵邦小時候沒有像好拍檔般創意爆棚,只是三歲已經懂得安裝風扇,八歲跟父母到電器店買電視,等不到師傅到家自行組裝,小科學家就是這樣煉成的。
自小愛科研 兩母支持讀譚李麗芬
2004年,從報章上得知陳易希摘星,兩名小科學家心輒嚮往,當年只得六歲正讀小一的黃深銘已經向母親嚷着,要入讀陳易希所讀的同區中學。李鍵邦的母親說:「鍵邦讀主流小學,看見他讀書很辛苦,中英數成績在下游,常識卻是全級第一,所以選了設科技研究小組的譚李麗芬,同事及親友都質疑我的決定,不明白為何不安排兒子升讀主流中學。」二人多年來參加不少產品設計比賽,李鍵邦感慨道出,「沒有跟其他同學般打機及打波,他們認為我們是另類人。」就是專注研究,兩人拍檔共同研發自潔門柄,黃深銘自豪地說:「以前的發明設計是按大會要求去做,今次是我們首次自行構想。從生活微細之處去想,有一次跟李鍵邦一起去商場的洗手間,發現洗手間門柄滿是水點,又沾有紙巾,十分骯髒。」2013年底有這構思,經過一年多研究,2015年5月去美國參賽。
雖然兩人對科研充滿熱情,兼且上網參考很多文獻,但是對物理與化學的知識只得高中程度,所以找了不少科學教授指導,例如為研究門柄上的塗料,發電郵到日本找這方面的權威「光觸媒之父」──藤嶋昭求教,又到香港中文大學環境化學系實驗室進行細菌測試,證明二氧化鈦塗層有效殺菌。李鍵邦母親說:「多年來,鍵邦在不同科研比賽獲獎,親友都認為是一條出路,他的姑姐還借了舊屋給他們培植細菌。」他倆實現了入讀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目標,就是跟師兄陳易希看齊,奪有諾貝爾科學獎搖籃之稱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二等或以上獎項。
英文肥佬 李鍵邦獲聘研究助理
年中參賽時,李鍵邦與黃深銘分別是中六與中四學生 ,設計一個恆久有效的自我消毒門柄,在門上安裝發電機,每次開關門時,能將動能轉化為電能,為門柄上的LED燈提供光源,激活塗在門柄上的二氧化鈦,保持消毒殺菌效能。雖然李鍵邦在全球最頂尖的學界科學比賽中獲獎,但是他在DSE文憑試中成績未如理想,英文不及格,亦沒有像師兄陳易希般幸運,有大學破格取錄。不過,有認識的大學教授需要助理,聘請李鍵邦擔任研究助理,他一邊工作一邊自修,重考中英數及物理四科,「要英文取3及格,物理就由3升至4。」記者認為在大學任研究助理的前途較讀大學更早人一步踏上科研之路?李鍵邦的母親卻告訴我:「他英文不好,教授只會按鍵邦的程度給他工作,如果想在科研更進一步,也要讀好英文。」
黃深銘今年是中五生,還有年多才考DSE,他已經開始操練,「老師說現在我的程度英文只得2分(即不及格),必須非常努力才有3分。因為我想做科學研究員,要入讀大學才可實現。」即使父母為他們選擇合適的中學,讓他們的中學生活開心愉快,而且這兩名科學尖子在科研上獲得世界認同,但是為何仍是避不開DSE?難道香港的孩子真是為考試而活?
港生讀書叻 日常生活科普知識低能
香港學生在兩個全球學生評估,包括每四年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與每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科學的排名在多屆均是全球前10,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黃金耀指出:「評估的內容主要是書本知識,香港學生的日常生活科普知識,其實不及西方國家學生高。」曾於中學任教物理十多年的黃金耀表示,在課堂所做的實驗是跟着書本做,並沒有創意可言。
至於與兩個「星之子」李鍵邦與黃深銘結緣,全因兩人讀中一時參加中心活動,自始黃金耀為二人提供指導,亦喜見他們獲得科研成就。
他補充,科學並不是遙不可及,相反是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水中為甚麼會含鉛,何謂基因食物,還有數年前發生日本福島輻射事故,人們盲搶鹽,其實這些是基本科學知識。」鼓勵學生留意身邊事物,發掘對科學的興趣,從而提升科學水平。
記者:黃碧珊
攝影:楊錦文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