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言中醫:脾胃的功能

「專」言中醫:脾胃的功能

中醫理論中脾胃的功能並不局限於消化,港人因生活習慣及地理因素,容易脾胃虛弱,是一些常見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脾胃化濕功能失常,水濕就會積聚成痰,導致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水濕泛溢皮膚可使濕疹等皮膚病反覆發作,水濕停留亦是「少食而肥」的其中原因。

轉化食物為氣血

脾胃將食物轉化為氣血,營養身體各部份,脾胃虛可導致心血不足,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肺氣不足則經常噴嚏流涕、感冒、汗多怕風等。脾胃輸送氣血營養肌肉,強健的肌肉對預防關節退化及紓緩疼痛尤為重要。脾胃是氣血升降的樞紐,能協調臟腑正常功能,脾主升清,虛性頭暈頭痛、五官及頸椎病等身體上部的病症,都與脾氣不能帶動清氣上升有關,多伴有經常疲勞、餐後容易困倦、大便軟爛等症狀。
胃主降濁,胃氣不降除可導致便秘,也與面部暗瘡、口瘡、 口乾口苦等上火症狀有關,此類情況不能一味清熱,還應恢復胃降的功能。思傷脾,過份的思慮擔憂會損傷脾胃,壓力緊張憤怒等情緒亦使肝氣犯脾,相反強健的脾胃則有助緩和情緒。
治療任何疾病都應顧及脾胃因素,於未病時更要護理好脾胃以預防疾病,平常飲食應慢,足夠咀嚼,定時而七分飽,味道顏色均衡,飯後散步或輕度活動四肢,生冷飲食前先以熱食暖胃,注意寒熱配搭,如蟹和蔬菜配薑,咖啡配焦糖、肉桂粉等。平常可按揉小腿脛骨的內側(脾經)和外側(胃經),痠痛位置加強按壓,但孕婦忌用。六字訣以呼吸均勻細長,吐氣時以「呼」字作口形以調節脾臟。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梁鍵敬醫師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