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波量度聲音感應中大研究為初生B測語障

腦電波量度聲音感應
中大研究為初生B測語障

【本報訊】糾正語言障礙或可早至嬰兒階段。1歲幼兒應可講出爸、媽等簡單詞語,2歲則可組合複詞,但現時幼兒若有說話遲緩的問題,一般要到5歲後才可診斷是否有特殊語言障礙(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簡稱SLI),隨時延誤治療。中文大學的專家發現,可透過監測嬰兒腦部對聲音反應,預視成長時聽力及語言發展,有助及早進行針對性治療,對改善學習及生活有很大幫助。
記者:廖梓霖

立法會融合教育小組委員會報告指出,2013/14學年,在本港主流中、小學就讀的學生中,約25,000人有語言障礙、自閉症及特殊學習困難,近年更有上升趨勢。

舊有臨床測試要5歲後

中文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所長兼認知神經科學教授黃俊文表示,目前本港臨床只能到4至5歲才確定語言遲緩症狀,治療方法亦設計在這段時間才開始,存在限制。
黃俊文認為大腦活動與聽力、說話能力密不可分,腦幹更加是耳朵和大腦的交界區,嬰兒可在5歲之前透過腦電波感應器(EEG)接受測試,分析大腦如何接收聲音訊息,或可推斷其語言發展過程,預測有特殊語言障礙的機率,具體方法目前仍在研究當中。
幼童在1歲階段應可說出單字,2歲時則可記得20至50個字,並組合詞語,「好似想食蕉,會講多啲蕉蕉」。黃指,若家長發現子女遲遲未肯開口,需及早向言語治療師或家庭醫生求助。
若兒童說話有遲緩症狀,黃建議父母和子女可多看圖畫書,製造親子溝通機會,例如書內印有紅色的蘋果,家長可從旁鼓勵孩童表達、聯想,「除咗問佢呢個乜嚟,仲可以問佢有乜其他嘢都係紅色?」黃叮囑照顧者勿「一輪嘴」,宜等待兒童思考,拉闊想像,從而改善讀講能力,並培養閱讀興趣。
黃俊文指,若然幼兒的兄或姐有特殊語言障礙,同樣確診的機率將增加,早產嬰兒、低收入家庭子女亦是出現語障的高危一族,尤其基層家長因工作壓力,難有足夠時間和幼童溝通,語言發展自然減慢。
黃俊文強調父母對子女語言發展需有警覺,因為說話不只和學業有關,也會影響人際關係,若無適時求醫,問題或與未來發展掛鈎,「好難從低收入嘅cycle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