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有食蟲的習慣,昆蟲是佳餚及良藥,在古希臘,蟬被視為高級點心;古羅馬人則認為甲蟲的幼蟲是頂級美食;中國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醫書《本草綱目》,記載共76種食用及藥用昆蟲。不過,隨着時代變遷及食品種類豐富,人類漸漸遺忘食蟲。
在眾昆蟲中,蝗蟲的禍害最嚴重,因為牠們是集體出動。新舊約《聖經》均有提及蝗災,成千上萬的蝗蟲出現,對農業造成極大打擊;今年8月,俄羅斯南部就遭到數以百萬計的蝗蟲入侵,天空猶如被烏雲蓋頂,玉米田被蝗蟲食得一乾二淨,逾100公頃的農地受災。公元前8世紀至前7世紀的中東亞述帝國重鎮尼尼微,該處的皇宮石壁上,有一位臣僕拿着幾串蝗蟲奉給亞述王,當時醃製蝗蟲是亞述王的佳餚之一。現代的中國,炸蝗蟲在不同地區,如北京、天津、山東及雲南等地,仍是餐桌上的名菜。
地球暖化引致糧食危機,既然昆蟲含豐富蛋白質,飼養牠們亦較禽畜更加符合經濟效益,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最理想解決辦法,可能是捕捉或飼養最害人害物的蝗蟲,將牠們變成餐桌上的美食。
記者:黃碧珊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van H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