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香港建築規劃差德國仔自救抗噪音

八方人物:香港建築規劃差
德國仔自救抗噪音

走在街頭是否已對噪音麻木?從德國來港的聲音藝術家Olaf Hochherz怕噪音,更怕製造「噪音」的規劃。他以九龍塘又一城商場為例,發展商興建華麗的商場,卻在商場下方封閉空間興建巴士、小巴站,再將商場冷氣槽安裝在站內,令噪音高逾80分貝。他指香港經濟發達,卻忽視生活品質,為了對抗噪音,惟有買電子降噪耳筒自救。
Olaf出生在德國北部城市烏帕塔(Wuppertal),兩年前來港在城大攻讀博士,第一次去又一城小巴站,就被強勁噪音嚇一跳。車站封閉式設計令噪音無法消弭,商場抽氣和冷氣機槽安裝在小巴站頂部,令噪音問題更嚴重。他指繁忙時間要在高噪音環境20分鐘至半小時,令人感到壓力,儀器實測顯示,現場錄得噪音普遍逾80分貝。
居港兩年間,Olaf發覺同類設計巴士站在香港隨處可見,與朋友聊天亦很難集中精神。為了自救,他寧花200歐元(約1,600港元)買電子降噪耳筒,每當開啟耳筒開關後,電子電路產生和噪音音波相位相反的訊號,消除外界噪音。他指降噪耳筒有一定幫助,但仍覺難過和憤怒,「當你面對一個公共問題時,卻只能自己找解決方法」。

Olaf指降噪耳筒有一定幫助,但仍對無處不在的噪音感難過。
陳奕釗攝

封閉式巴士站加劇噪音

Olaf認為噪音源自城市規劃和建築物設計失當,例如香港巴士站設計新不如舊,舊站位處露天地方,聲音可擴散,但新落成巴士站卻是封閉式,無考慮消減噪音。他指港人生活質素未隨經濟發展改善,發展商注重商場環境,忽略公共設施質素,「這裏(又一城)興建一個閃亮、大型的購買商場,它旨在經濟增長,並未令使用轉車站的市民生活質素有所改善」。
香港噪音無處不在,他慨嘆港人深受其苦,卻又無力解決,「你怎去避免噪音?你就是不能逃避!這就是問題,在香港大部份時間都不能避開噪音。」Olaf自言像普遍港人一樣,有時去郊野公園享受無噪音的環境,對於港府提倡開發郊野公園,他認為在郊野公園興建私樓是奢侈項目,並非惠及大眾,不能改善一般市民生活水平。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