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舖仔小店】
油麻地上海街300號那段路,聚集了十多家廚具用品批發店,愛煮食整餅的人總會去這裏尋寶,因為售價較市面便宜,款式又多。往旺角方向走,在359號發現一間售賣廚具用品的新店,老闆呂安告知,他們40年前已進駐上海街,因為舊店的租金飆升,上月初才搬到這裏繼續經營。呂安已步入花甲之年,正將生意漸漸交由九十後的孻女呂海瑩接手,讓她慢慢學習這門家族生意。
不少老店有一個共通點:幫襯的多為熟客,看店的是老夥計,客人走入店舖,通常不會得到甚麼招呼,想找或看中甚麼東西,需要向店員查詢。不過,當記者走進呂安的光輝鋼竹蒸籠廚具,店員會主動問你想找甚麼,還會看見一位在攝氏廿多度天氣下穿着熱褲的少女,她就是呂安的女兒呂海瑩。
這店由呂海瑩的爺爺呂輝在1975年創辦,但他早於1985年離世,1993年出生的呂海瑩從未見過爺爺,多年來店舖由呂安打理。呂安說:「父親原本做工程,七十年代剛興起使用不銹鋼廚具,他認為這行業有市場,開始在上海街創業,當年上海街只有一、兩間廚具店,現在則成行成市。」呂安自豪地介紹放在舖面盡頭、被紙箱蓋住的機器,「如果使用機器做蒸籠,他是香港第一人,這部機是爸爸自行畫圖及製造。當年的鋼蒸籠全是人手打造,但是使用機器效率最少快10倍,可惜爸爸沒有為這機器申請專利。」呂安一邊把紙箱拿開,一邊說出這部約一米高機器的故事。
請呂安示範如何製蒸籠,他靦腆地說:「早年有請兩、三位師傅做蒸籠,自從九十年代在中國設廠,師傅也轉到工廠幫忙,蒸籠機多數放在這裏看門口,應付一兩日內要貨的急單。現在沒有接到急單,沒辦法示範。」呂海瑩接着打圈場,「數十年前,我們的鋼蒸籠在國貨公司也有售賣,現在國貨公司已所餘無幾。」從前光輝主要售賣工業用廚具,如蒸籠、水煲、筲箕、模具及飯碟等,九十年代,呂安引入當年剛興起的曲奇模具,「九十年代還是較少人購買,幾年前才變成熱潮,坊間開了很多曲奇教室,很多學生來買模具,有些還會拿圖來訂做。」約六年前,舊舖轉換業主加租四成,呂海瑩亦曾擔心店舖捱不住。
入行為幫父母 客人不信後生女
雖然呂海瑩從小到大都有到店舖幫手,卻沒有對家族生意產生濃厚興趣,可是去年完成藥劑高級文憑證書後,卻回老家打工。呂海瑩說:「讀完高級文憑要繼續升讀才可以找到藥劑相關的工作,恰巧爸爸打算退休,但媽媽想把店經營下去。去年考完試,媽媽就叫我回舖頭試吓,看爸爸肯不肯放手讓我們做。」呂家有兩名女兒,呂安早已跟她們說廚具用品批發是講求勞力的工作,不建議女兒接手,因此呂海瑩的姊姊小時候已很少到店舖幫手。
去年中至今,呂海瑩已經在廚具店工作了逾一年,這是她首份正職,記者認為她既然沒有興趣,卻選擇留在家幫手,是逃避現實,「現在我只有最低工資,但是這裏所面對的壓力較外面打工還要大。我主要希望幫輕父母,他們年紀漸大,不想他們太辛苦,現在還沒有真正幫到手。」很多客人會質疑這個身形瘦削、說話陰聲細氣的女孩,不太相信她,最終還是要呂安出面招呼客人,呂海瑩無奈地說:「在廚房做事的人說話比較大聲,每位廚師都有自己用慣的一套工具,需要訂製,又牽涉水電等,我真的不認識,幫不到。」她只好由低做起,如聽電話、執貨、訂貨及會計等,並利用網上平台宣傳,吸引年輕客人。
為女搬舖 昐能傳到第三代
父親如何評價女兒的工作?「她勤力工作,暫時來說,我的工作較從前輕鬆,但我還未能退休。」上月初,他們從那間40年來未遷離過的舖位,搬到如今這個新地址,呂安指舊舖的現任業主每兩年加租四成,無辦法承擔租金,「舊業主太好人,我們從來沒有自置舖位的念頭,不過六年前換了新業主,最終也要離開。」他也捨不得那邊的鄰居與街坊。
他在行業打滾逾30年,2003年沙士是最差的環境,「沒有新酒樓或餐廳開張,人人不敢在街上走,連散客也沒有。」但他始終相信民以食為天,人必須要吃東西,所以必定涉及廚具,而且對主打的不銹鋼廚具有信心,「不銹鋼較耐用,我們在店中使用的那套飯碟,也是從開業使用至今,沒有損壞或更換過。」
雖然呂安早有退休之意,只見女兒剛幫手,還是選擇搬遷,讓女兒繼續嘗試。「如果女兒能接手店舖,當然是交給女兒,傳到她這第三代手中;如果做不到,亦沒有辦法,沒理由一直工作,我做了這麼多年,也需要享受。」不過,退休計劃仍遙遙無期。
自家製鋼廚具晒冷
老店相繼執笠 廚具店留低變名勝
十九世紀末,上海街已建成,南從柯士甸道,北至荔枝角道,是一條貫穿油尖旺區的街道,曾是九龍主要的營商地點,尤其油麻地段一帶,數年前仍保留30多間營業逾40年的老店。可惜隨着時代變遷,老店一家又一家光榮結業,如3月底,在上海街扎根逾半世紀的兩間百年傳統裙褂婚嫁用品老店馮滿記和南興隆,均在3月底結業。
雖然中國傳統手藝的老店,近年在上海街漸漸消失,那裏仍有一類店舖成行成市,就是廚房用具。香港旅遊發展局也將匯集多家廚房用品批發店的油麻地段上海街,用「廚房用品街」包裝,標榜價格較便宜,款式選擇多,以此介紹給遊客。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碧珊
攝影:許先煜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