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籽談風月】
早前同事撰文〈棄肩帶露半球 冧死兜下之臣〉,談到女性內衣如何反映中國各朝風俗,今回輪到男士內褲。這片方圓幾吋的小布塊雖然長期不見天日,但是一直默默發功助顯男子氣概,甚至進化為性感符號,例如十六世紀的歐洲,男士明目張膽僭建褲襠,人人吊吊揈愛鬥大。來到今日,內褲品牌的宣傳照片,同樣要經電腦加工麻雀變大鵰,隱隱傳承了原始的生殖崇拜意識。
人類首條內褲的樣式早已無從考究,亞當夏娃是否用無花果樹的葉子來遮羞也欠實例援證,幸好有史上最古老的木乃伊「冰人奧茨」(Otzi the Iceman)提供線索。考古學家發現他僅用一塊樹皮作纏腰布(loincloth),在5,300年前的高原環境,為下身提供少許保護及保暖用途,是最早的內褲憑證。本地著名時裝設計師陳仲輝(Silvio)是多家設計學院的講師,熟悉男性時裝的演變,他指西方社會要到十三世紀,製布技術開始成熟,簡陋的纏腰布才遭棄用,鬆身及膝短褲braies逐漸興起,但褲襠沒有開襟不便如廁,後來有人把它改良成開襠褲,並外加一塊三角布來遮掩下體,現代內褲的雛形漸現。
褲襠塞布塊 凸出男子氣
到了十六世紀英格蘭亨利八世在位期間,那片三角布竟成了時尚裝飾品,男士愛用布塊來加厚褲襠充大頭,形成遮陰袋(codpiece)潮流。男性胯下盡皆突兀地隆起,出發點如同今天的push up胸圍無異,都是為了加強視覺效果,愛鬥大原是天性。Silvio認為,遮陰袋的目標觀眾未必是女士,向其他男性展現陽剛氣息才是重點。由於大家都不甘在男子氣概方面示弱,遮陰袋越變越大,還有人用緞帶及刺繡作裝飾,Silvio指當時衣飾極盡誇張華麗之能事,跟遮陰袋的流行不無關係。
遮陰袋在文學作品中亦有延伸寓意,象徵那話兒,如莎翁就曾將主管風流賬的邱比特形容作King of Codpiece。《圖說中世紀服裝》一書提到,舊時人們會在遮陰袋擺放錢財,若今天男士想從下體拿錢來付款,大概商家會先行報警。當時又盛傳遮陰袋變大的原因,是方便醫師包裹草藥治療盛行的梅毒。直到十七世紀,社會才認為遮陰袋模樣猥褻,遂慢慢消失。類似的衣飾亦出現於現今時空,新畿內亞一土著部落的男性,會用挖空的葫蘆作內褲,套住那話兒並縛在腰間,作保護及炫耀之用,跟遮陰袋異工同曲。
其後內褲開始講求功能,十九世紀末出現由頸包覆至腳踝的緊身內衣union suit,因強勁保暖效果流行於美國西部,形象粗獷的牛仔及礦工均是fans。Silvio指到三十年代暖氣普及,內褲的功能再度被忽略,1935年美國設計師Arthur Kneibler參考泳褲樣式,製作出首批三角內褲。當年這款最少布的男性內衣震撼社會,有學者認為是如胸圍取代束胸般的時裝革命。
其後這種三角內褲全面滲入流行文化,1938年出版的超人漫畫,主角古希臘雕塑般的體格加上緊身三角內褲點睛,從此男性身體亦成了被注視之物。此外,電影《It Happened One Night》的男主角Clark Gable在銀幕上只穿三角褲裸露上身,驟變潮流急先鋒。根據當年報刊《Men's Wear》的報道,原來前人對內褲有極高要求,「需有文藝之神阿波羅的優雅,詩人拜倫的浪漫,政治家菲利普.斯坦霍普的卓越品質,以及甘地的舒適。」內褲由以前展示男子氣概,變成反映紳士氣質。
到七十年代至今,據Silvio所說,內褲仍舊擔當性感符號,多得Calvin Klein不斷用肌肉型男賣廣告兼賣肉,橡筋帶上的品牌是身份象徵。到七十年代Levi's廣告亦帶動起孖煙囱的潮流,加上活地阿倫電影帶挈,孖煙囱竟成了yuppie的階級象徵。
漢人愛真空 跪坐免走光
至於地球的另一邊,漢族男子自夏朝開始都穿裙子,稱為裳,但裏頭不會穿內褲,為免春光乍洩失禮人前,所以很講究坐姿,標準是像日本人般跪坐。Silvio在《中國男裝》中提到,中國首條裙子該是圍在下腹的遮羞布,穿着目的眾說紛紜,有說是生殖崇拜、保護下體及吸引異性等。後來遮羞布慢慢演變成斧狀的垂直腰帶,懸掛於裙外,稱為「芾」,目的是炫耀生殖器的碩大,跟西方遮陰袋屬同一目的。
到漢朝時,合襠褲由胡人引入中原,外形跟現時相撲選手的相撲褌差不多,多是販夫走卒穿着,由於較貧困,他們只穿三角褲遊走市井,今天回想實蔚為奇觀。至於富人的內褲像長褲,但褲管較寬闊。合襠褲因方便騎射先於軍中流行,後來普及於民間,最終成為漢服一部份。
內褲反映經濟
美國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有個有趣的經濟理論,認為內褲可反映美國經濟盛衰,因內褲新舊沒人可見,若人均收入減退,大家寧願將就穿着舊內褲。2009年內褲銷售減退百分之2至3,剛好美國面臨經濟衰退,似乎有點道理。
參考書籍:
《圖說中世紀服裝》,《The Story Of Men's Underwear》《中國男裝》,《The History of Men's Underwear》
記者:臧 諾
攝影:黃子偉
編輯:陳國棟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