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科技入侵生活,就算是幼童亦手機不離手,容易洩露個人私隱。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抽查45個本地機構開發、以兒童為對象的網站及手機App,發現近四成會收集兒童身份證號碼或其身邊人資料,近半會把資料轉移給第三者,認為做法不理想。
公署今年5月聯同美、韓等共29個地區私隱執法機關進行聯合行動,抽查共1,494個以兒童為對象的網站及App。在本地行動中,公署從本地500大網站中抽檢其中45個,涉政府組織及公私營機構。
僅4%有刪除資料途徑
調查指,有36%網站及程式有收集兒童身份證號碼或其身邊人如家長、朋友個人資料,有49%則在收集聲明中指會把資料轉移給第三者。另有60%及73%網站收集兒童住址及電話,比例均高出全球抽查結果。所有抽查網站中,僅4%有提供刪除資料途徑,比全球29%為低。
個人資料私穩專員黃繼兒指,調查時留意到不少網站收集個人私隱聲明艱澀難明,「就算係我哋去睇都唔明」。他稱兒童容易依從網頁指示洩露個人資料,並在網上留下難以刪除「數碼腳印」,或造成無法評估的影響。應邀拍攝宣傳廣告的前新聞主播方健儀則以個人經驗,提醒市民上載自己或他人資料前要多作考慮。
針對今次抽查結果,公署制訂了一份《經互聯網收集及使用個人資料:以兒童為對象的資料使用者注意事項》,包括建議機構避免使用開放式問題,減少向兒童收集他們及第三者的個人資料,也應提供刪除賬戶及個人資料的途徑等。
■記者佘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