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變!變甚麼?(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求變!變甚麼?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今年區選肯定是受政治因素影響,才會有破紀錄的高投票率。這與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那屆區選一樣,也是受政治因素刺激,多了很多人出來投票。因當時的政治情況,反建制、反北京情緒高漲,走出來投票的選民,一面倒投向泛民,令泛民大勝、建制大敗。
今年區選投票率雖更高,但因走出來投票的人不是一面倒投向泛民,故結果是泛民加上傘兵,都只能算是小勝,或只能算是守和了這場選戰。但起碼泛民可暫鬆一口氣,因之前大家憂慮泛民在此次區選會大敗,失去很多議席,現在至少能力保不失。梁振英豪言壯志要泛民票債票償,明顯是做不到。
或許還有點驚喜,從投票結果看到不少年輕的候選人都能打敗一些經驗豐富的現任議員,足證不少選民在這次投票,不只着眼於區議員能提供多少服務,也重視政治方面的訴求。具體的政治訴求是甚麼,現還未能確定,但不少選民求變,則是很明顯的事實。
求變,有不同層次。選民求變可能只是希望換一個人,因現任的那位議員已做了很多年,故想見到新面孔。這可說是最低層次的求變。以港人政治意識的成熟度,我擔心大部份求變的選民,可能都還是停留在這種層次。在求變的選民中,也可能有一些更求意識上的改變,也就是他們希望能改變現在地區管理的模式。不過,我相信即使是這些在政治意識上求變的人,也還未有怎樣變的具體想法。
政治意識必然是不斷轉變的。現在最流行的地區管理模式,就是在地區建立網絡,為地區內居民提供服務,為他們解決各種問題,以爭取及維持支持,其實是源自泛民政黨。這模式所需的資源非常大,但所需技術的門檻卻並不太高,因此建制派很快就能模仿得到。更因他們擁有的資源是泛民所不能相比,可以在各選區全職聘用年輕的社區主任,即使還未是正式的區議員,也能長時間向區內居民提供非常貼身的服務,結果這種「服務型」地區管理模式,令建制派比泛民做得好很多,能在各個區議會取得絕大多數議席。

推動「參與型」地區管理模式

故此,民主改革陣營(泛民政黨及傘兵)想在地區管理帶來更長遠及持久的改變,他們必須要繼續推動改變,是政治意識上的改變,但具體要改變的,必須是建制派即使擁有大量資源,也不能輕易抄得到,或是以他們的政治立場,是不會抄也不敢抄的。
其實現在唯一的選擇,就是把地區管理模式由「服務型」改變為「參與型」。不是區議員能為居民提供甚麼服務,而是他們能與居民一起做甚麼。就是要想方法讓居民有興趣及動力直接參與地區管理,再不是等代議士去為他們做一切。「服務型」即使重視地區居民的需要,但還是由上而下的;「參與型」是讓地區居民共同決定地區管理應怎樣去釐定不同需要的優先序,及以甚麼方法去滿足這些需要,那是真正的由下而上。
這種意識改變是根本性的,與爭取民主普選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但在現今港人普遍的政治認知水平,要改變地區居民的意識由期望更多更好的服務,到要求更多更實質參與地區管理;要他們從由上而下的意識改變為由下而上,那是絕對不容易的,所需時間也一定會不短。也因「參與型」模式能引進真正及全面的民主精神,能強化港人命運自主的意識,故建制派想抄也不懂怎樣抄,亦不敢抄。
因此,只要民主改革陣營能堅持下去,像傳道者般把地區居民一個一個改變過來,到能在各區議會的小選區都能凝聚起一個具有此種參與意識的居民群體,所會帶來的轉變,不單改變地區管理的模式,更可能為整個社會實踐民主普選,建立起一個更穩固及廣闊的基礎。民主改革陣營在地區政治的未來,以至民主發展的未來,就是要堅持去開拓政治意識的新市場:由公民參與到命運自主。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