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除高鐵外,政府近年多項大型基建同樣出現嚴重超支或延誤情況,如路政署近日鬼祟深夜發稿,公佈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將由原定的2016年底、延誤一年至2017年底才完工,大橋的香港口岸造價更由原定304億元上升至358.9億元,多項大白象共超支逾千億。
另一個嚴重超支的「大白象」,則可數同被列為十大基建的西九文化區。首批項目原定最早於今年內落成,惟現時則全數延遲至2016至2018年才可完工,造價同樣由原定的216億元上升至最新估計的471億元,足足超支255億元。其他如蓮塘口岸等工程,同樣由162億元升至249億元,超支達54%。
多項基建上馬致成本大升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朱沛坤指超支及延誤的主要原因,是多項大型基建同時上馬,令工人及建材等成本大升,業界人手也難以應付。他指上屆政府經歷經濟低潮,期望以基建帶動經濟,「業界經歷冇工開時期,政府突然話推出咁多工程,自然乜都話做得掂,乜都接」,結果高估業內承受能力。
■記者梁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