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小選區 拓展新出路(中大學生會前會長 張秀賢) - 張秀賢

連結小選區 拓展新出路
(中大學生會前會長 張秀賢) - 張秀賢

區議會選舉曲終人散,最突出的固然是不少年輕一代或區選新手在選舉中意外擊敗區選老手,奪得議席,令人眼前一亮。然而,除此之外,是次區議會更重要的現象,是泛民在數個鄰近地區的社區一下子翻盤,馬鞍山和沙田馬鐵沿線的屋邨區相繼變天,就是這個現象的表表者。
區議員席位被不少評論者評為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即使地區工作多麼出色,亦有不少機會遭建制派動用鐵票、搬票、蛇齋餅糭等稱之為「巡航導彈」之策略擊敗。建制催票機器是真的無堅不摧?今次區議會選舉很明顯地否定這個假設,不少在選舉前投入地區工作的年輕一代和政黨人士,均以些微票數敗於建制派對手,可見長久和深耕式的地區工作仍然為奪得高票的要訣。然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應是如何結合數個選區的力量,構思一個大社區規劃的藍圖,為選區帶來更實質的改變。
泛民在今次區議會選舉之中,在沙田區奪取了19席,差點成功控制沙田區議會,此戰果亦令不少評論者大跌眼鏡。當然建制派重兵攻打葵青區,令其他區出現人手、資源真空狀況為其中一個有利泛民之處,但更重要的是社區連結的功夫。是次選舉之中,民主黨於馬鞍山富龍、烏溪沙、錦英三個連帶選區擊敗原任建制派區議員勝選,連帶原來已是民主派囊中物的恒安和利安兩個選區,馬鞍山大片屋苑群均成泛民的「領地」。
區議會選區本身劃界違反社區規劃的常理,選區過細的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區議員只能透過爭取其選區的小改變為其任內政績,割裂的「成功爭取」令社區規劃不受重視,而這亦令區議會的功能變得碎片化,各選區各自為政而無法實踐社區改變。
區議會在現時的政治架構當中,被定位為地區諮詢架構。雖然區議會架構缺乏地區行政功能,但現時的政府部門如需推動一些地區交通改變或地區規劃,仍需要諮詢當區區議員的意見,如一條巴士路線需要改變,就可能需要最少諮詢三到四名巴士線經過的選區區議員的意見,如一名區議員提出異議,都可能令計劃無法落實,最後在「少做少錯」下,不少交通和社區規劃最後都無疾而終。相鄰選區的政治陣營不相同,連某些民生問題都無法達成共識,更大型的社區規劃更是空談。地區工作的目標,除了服務自己針對的選區之外,更需要同時照顧鄰近選區的需要,思考如何將不同選區的需要結合,建構對未來社區的想像。

居民參與 社區自主

我沒有練乙錚那麼樂觀,認為建制派在動員方面的工作已經見頂,但是次選舉結果反映出,選民對區議員的要求已不是過往那麼簡單,求變的心態推動他們願意投票給一些資淺的新人,給予他們機會為社區帶來改變,選民也絕對期望敗選的新人可以繼續在社區服務,等待下屆選舉捲土重來。
當然,持之以恆進行地區工作實在知易行難,所以居民自己也要有新思維,思考如何支持有心為社區服務的人士繼續工作,盡量令他們可以在照顧到自己生計之下,持續在地區服務。我們這些居民同時也要思考如何由自己出發,為社區帶點改變,在大廈或屋苑法團參與,或是在社區組織不同的社交群組,也是自身能力可做的事。奪取社區自主,從來不只是政黨、區議員、社區主任要思考的事,更重要的是居民身體力行。

張秀賢
中大學生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