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手一腳修建南生圍內不同的木橋,譚伯的真正身份除是南生圍村民外,還是經營橫水渡的東主。以為他為爭取橫水渡客量而修橋?非也。早年做飲食業的譚伯,約4年前退休,碰上橫水渡經營困難,後繼無人才接手經營,但修橋經驗卻有20年。
住在南生圍逾40年,目睹南生圍由以前養魚養蝦,到現時變成旅遊景點;部份子女在南生圍出生、成長,譚伯可算在南生圍落地生根。橫水渡路程短,上船後船伕撐一會,兜一個彎,乘客便要上岸。索價每程6元,單車另加一元,記者多次到訪均遇同船乘客議論:「嘩轉個圈就上岸,乜咁貴㗎!」譚伯解釋,橫水渡只得微利,「搵唔到食㗎!橫水渡都係要蝕㗎!」
南生圍橫水渡是香港現存唯一以人力推動的水上交通工具。平日遊人不多,譚伯稱,生意額只能靠假日彌補,「遇上假期天氣唔好,就蝕梗㗎喇」。除了維修保養及保險費用,譚伯更要花錢聘用船伕,預計今年年底埋單計數,也是虧蝕居多。
「好多人以為我哋㩒住搶」
人力推動是橫水渡的特色,也是橫水渡的最大成本。「請啲人返嚟做,五、六十蚊一個鐘,又要勞力」,橫水渡朝六晚十一,幾乎有乘客便會立即開船,只是聘請船伕開支,每日已近千元。譚伯指,橫水渡收費非由他訂,而是由鄰村放出橫水渡經營權予譚伯時一併訂立,「好多人都唔明白,以為我哋自己想幾多錢就幾多錢,好似㩒住搶咁」,他說一人過河時船伕看似輕鬆,六人過河時,船伕卻要出盡力才能將船撐到對岸,但乘客則以為船主賺大錢。
縱然橫水渡可能只有微利,但譚伯指人已退休,「搵多搵少都唔係問題」。譚伯帶記者由橫水渡碼頭走到婚紗橋,邊行邊講解,途中經過寫有「開心橫水渡」的告示牌。「譚伯,開心橫水渡個名係你改㗎?」「係啊,開心好吖嘛!」譚伯笑着說。
■記者周詠雯